子墨子曰:方今之时,复古之民始生,未有正长之时,盖其语曰,天下之人异义,是以一人一义,十人十义,百人百义。其人数兹众,其所谓义者亦兹众。是以人是其义,而非人之义,故相交非也。内之父子兄弟作怨雠,皆有离散之心,不能相和合。至乎舍余力,不以相劳;隐匿良道,不以相教;腐朽余财,不以相分。天下之乱也,至如禽兽然。无君臣上下长幼之节、父子兄弟之礼,是以天下乱焉。明乎民之无正长以一同天下之义,而天下乱也,是故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天子既以立矣,以为唯其耳目之请,不能独一同天下之义,是故选择天下赞阅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置以为三公,与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天子三公既已立矣,以为天下博大,山林远土之民,不可得而一也。是故靡分天下,设以为万诸侯国君,使从事乎一同其国之义。国君既已立矣,又以为唯其耳目之请,不能一同其国之义,是故择其国之贤者,置以为左右将军大夫,以至乎乡里之长,与从事乎一同其国之义。天子、诸侯之君、民之正长,既已定矣,天子为发政施教,曰:“凡闻见善者,必以告其上;闻见不善者,亦必以告其上。上之所是,亦必是之;上之所非,亦必非之。
墨子·第十二章·尚同(中)
子墨子曰:方今之时,复古之民始生,未有正长之时,盖其语曰,天下之人异义,是以一人一义,十人十义,百人百义。其人数兹众,其所谓义者亦兹众。是以人是其义,而非人之义,故相交非也。内之父子兄弟作怨雠,皆有离散之心,不能相和合。至乎舍余力,不以相劳;隐匿良道,不以相教;腐朽余财,不以相分。天下之乱也,至如禽兽然。无君臣上下长幼之节、父子兄弟之礼,是以天下乱焉。明乎民之无正长以一同天下之义,而天下乱也,是故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天子既以立矣,以为唯其耳目之请,不能独一同天下之义,是故选择天下赞阅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置以为三公,与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天子、诸侯之君、民之正长,既已定矣,天子为发政施教,曰:“凡闻见善者,必以告其上;闻见不善者,亦必以告其上。上之所是,亦必是之;上之所非,亦必非之。 ”
注释:
- 方今之时:指现在这个时代。
- 复古之民始生:指复古的民众开始出现。
- 天下人异义:指天下人有不同的见解和看法。
- 一人一义: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 父子兄弟作怨雠:指父子兄弟之间产生了仇恨和不满。
- 余力:多余的力量。
- 隐匿良道:隐藏好的方法或道理。
- 腐朽余财:指被浪费掉的财富或资源。
- 君臣上下长幼之节:指君臣、上下、长幼之间的等级秩序。
- 父子兄弟之礼:指父子、兄弟之间的礼节和规矩。
- 天下之乱也:指整个社会混乱不堪。
- 选:选拔。
- 立:建立。
- 是:正确。
- 下:下属。
- 教:教导。
- 乡里之长:指乡村里的长者或领导者。
- 是:正确。
- 上:上级。
- 发政施教:颁布法令,传授教育。
- 善者:好的方面。
- 不善者:坏的方面。
- 上之所是:上所赞同的。
- 上之所非:上所反对的。
- 余力:剩余的力量。
- 隐:隐藏。
- 匿:埋藏。
- 余财:剩余的财产或财富。
- 世:世界。
- 恶:讨厌。
- 是:正确。
- 非:错误。
- 择:挑选。
- 国之贤者:国家的贤能之士。
- 左右将军大夫:指朝廷中的高级官员或将领。
- 乡里之长:指乡村里的领导者或长者。
- 是:正确。
- 上:上级。
- 发政施教:颁布法令,传授教育。
- 凡:所有的。
- 闻见:听见和看见。
- 善者:好的方面。
- 不善者:坏的方面。
- 是者:正确的做法或观点。
- 非者:错误的做法或观点。
- 交:交往。
- 内之父子兄弟作怨雠:指内部的家庭关系产生矛盾和冲突。
- 余力:剩余的力量。
- 不相和合:无法和睦相处。
- 舍:舍弃。
- 不以相劳:不互相帮助。
- 隐匿:隐藏。
- 良道:正确的道理或方法。
- 腐朽:腐烂、败坏。
- 余财:剩余的财富或资源。
- 乱之至也:这是社会混乱到了极点。
- 明乎民之无正长以一同天下之义:明白民众没有公正的长官来统一天下的道理。
- 故:因此。
- 选择:挑选。
- 贤良、圣知、辩慧之人:即贤良、智慧、聪明的人。
- 立:建立。
- 天子:古代的最高统治者,此处指理想中的治国者。
- 事乎:从事于……之事。
- 同义:统一意见或标准。
- 国义:国家的标准或道理。
- 国君:君主或国家元首。
- 余力、余财:剩余的力量和财富。
- 万诸侯国君:指遍布各地的诸侯国国君。
- 使从事乎一同其国之义:使各国的国君从事于统一他们国家的道理。
- 是:正确。
- 唯其耳目之请:仅仅依靠他个人的意见或请求。
- 交非也:交往是错误的做法。
- 内之父子兄弟作怨雠:国内的父子兄弟之间产生了仇恨和不满。
- 是人之也:这样的“人”。
- 不得一同天下之义:无法统一天下的道理。
- 此:这。
- 故:因此。
- 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挑选天下贤良、智慧、聪明的人。
- 置以为三公:任命他们为三公。
- 与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参与统一天下的道理。
- 天子三公既已立矣:指天子和三公都已经成立。
- 以为天下博大,山林远土之民,不可得而一也:认为天下广大复杂,山林遥远的地方的人民无法统一起来。
- 靡分天下:划分天下的土地。
- 设以为万诸侯国君:把全国的土地划分为许多诸侯国和国君的领地。
- 使其从事乎一同其国之义:让他们各自致力于统一他们国家的道理。
- 国君既已立矣,又以为唯其耳目之请,不能一同其国之义,是故择其国之贤者:国君已经确立,但是认为他的个人意见和请求不能统一一个国家的道理,因此选择这个国家中最有才能的人。
- 置以为左右将军大夫:任命他们为左右将军或大夫。
- 以至乎乡里之长:直到乡村的长者。
- 与从事乎一同其国之义:参与统一他们的国家的道理。
- 天子、诸侯之君、民之正长,既已定矣:天子、诸侯的国君和民众的首领已经确立。
- 天子为发政施教:天子颁布法令进行教化。
- 曰:“凡闻见善者,必以告其上;闻见不善者,亦必以告其上。”上之所是,亦必是之;上之所非,亦必非之:说:“凡是听到看到好的,必须告诉上面的人;听到看到不好的,也一定要告诉上面的人。上面所认同的好的,也一定认同;上面所否定的坏的,也一定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