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墨子曰:方今之时,复古之民始生,未有正长之时,盖其语曰,天下之人异义,是以一人一义,十人十义,百人百义。其人数兹众,其所谓义者亦兹众。是以人是其义,而非人之义,故相交非也。内之父子兄弟作怨雠,皆有离散之心,不能相和合。至乎舍余力,不以相劳;隐匿良道,不以相教;腐朽余财,不以相分。天下之乱也,至如禽兽然。无君臣上下长幼之节、父子兄弟之礼,是以天下乱焉。明乎民之无正长以一同天下之义,而天下乱也,是故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天子既以立矣,以为唯其耳目之请,不能独一同天下之义,是故选择天下赞阅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置以为三公,与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天子三公既已立矣,以为天下博大,山林远土之民,不可得而一也。是故靡分天下,设以为万诸侯国君,使从事乎一同其国之义。国君既已立矣,又以为唯其耳目之请,不能一同其国之义,是故择其国之贤者,置以为左右将军大夫,以至乎乡里之长,与从事乎一同其国之义。天子、诸侯之君、民之正长,既已定矣,天子为发政施教,曰:“凡闻见善者,必以告其上;闻见不善者,亦必以告其上。上之所是,亦必是之;上之所非,亦必非之。

墨子·第十二章·尚同(中)

子墨子曰:方今之时,复古之民始生,未有正长之时,盖其语曰,天下之人异义,是以一人一义,十人十义,百人百义。其人数兹众,其所谓义者亦兹众。是以人是其义,而非人之义,故相交非也。内之父子兄弟作怨雠,皆有离散之心,不能相和合。至乎舍余力,不以相劳;隐匿良道,不以相教;腐朽余财,不以相分。天下之乱也,至如禽兽然。无君臣上下长幼之节、父子兄弟之礼,是以天下乱焉。明乎民之无正长以一同天下之义,而天下乱也,是故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天子既以立矣,以为唯其耳目之请,不能独一同天下之义,是故选择天下赞阅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置以为三公,与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天子、诸侯之君、民之正长,既已定矣,天子为发政施教,曰:“凡闻见善者,必以告其上;闻见不善者,亦必以告其上。上之所是,亦必是之;上之所非,亦必非之。 ”

注释:

  1. 方今之时:指现在这个时代。
  2. 复古之民始生:指复古的民众开始出现。
  3. 天下人异义:指天下人有不同的见解和看法。
  4. 一人一义: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5. 父子兄弟作怨雠:指父子兄弟之间产生了仇恨和不满。
  6. 余力:多余的力量。
  7. 隐匿良道:隐藏好的方法或道理。
  8. 腐朽余财:指被浪费掉的财富或资源。
  9. 君臣上下长幼之节:指君臣、上下、长幼之间的等级秩序。
  10. 父子兄弟之礼:指父子、兄弟之间的礼节和规矩。
  11. 天下之乱也:指整个社会混乱不堪。
  12. 选:选拔。
  13. 立:建立。
  14. 是:正确。
  15. 下:下属。
  16. 教:教导。
  17. 乡里之长:指乡村里的长者或领导者。
  18. 是:正确。
  19. 上:上级。
  20. 发政施教:颁布法令,传授教育。
  21. 善者:好的方面。
  22. 不善者:坏的方面。
  23. 上之所是:上所赞同的。
  24. 上之所非:上所反对的。
  25. 余力:剩余的力量。
  26. 隐:隐藏。
  27. 匿:埋藏。
  28. 余财:剩余的财产或财富。
  29. 世:世界。
  30. 恶:讨厌。
  31. 是:正确。
  32. 非:错误。
  33. 择:挑选。
  34. 国之贤者:国家的贤能之士。
  35. 左右将军大夫:指朝廷中的高级官员或将领。
  36. 乡里之长:指乡村里的领导者或长者。
  37. 是:正确。
  38. 上:上级。
  39. 发政施教:颁布法令,传授教育。
  40. 凡:所有的。
  41. 闻见:听见和看见。
  42. 善者:好的方面。
  43. 不善者:坏的方面。
  44. 是者:正确的做法或观点。
  45. 非者:错误的做法或观点。
  46. 交:交往。
  47. 内之父子兄弟作怨雠:指内部的家庭关系产生矛盾和冲突。
  48. 余力:剩余的力量。
  49. 不相和合:无法和睦相处。
  50. 舍:舍弃。
  51. 不以相劳:不互相帮助。
  52. 隐匿:隐藏。
  53. 良道:正确的道理或方法。
  54. 腐朽:腐烂、败坏。
  55. 余财:剩余的财富或资源。
  56. 乱之至也:这是社会混乱到了极点。
  57. 明乎民之无正长以一同天下之义:明白民众没有公正的长官来统一天下的道理。
  58. 故:因此。
  59. 选择:挑选。
  60. 贤良、圣知、辩慧之人:即贤良、智慧、聪明的人。
  61. 立:建立。
  62. 天子:古代的最高统治者,此处指理想中的治国者。
  63. 事乎:从事于……之事。
  64. 同义:统一意见或标准。
  65. 国义:国家的标准或道理。
  66. 国君:君主或国家元首。
  67. 余力、余财:剩余的力量和财富。
  68. 万诸侯国君:指遍布各地的诸侯国国君。
  69. 使从事乎一同其国之义:使各国的国君从事于统一他们国家的道理。
  70. 是:正确。
  71. 唯其耳目之请:仅仅依靠他个人的意见或请求。
  72. 交非也:交往是错误的做法。
  73. 内之父子兄弟作怨雠:国内的父子兄弟之间产生了仇恨和不满。
  74. 是人之也:这样的“人”。
  75. 不得一同天下之义:无法统一天下的道理。
  76. 此:这。
  77. 故:因此。
  78. 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挑选天下贤良、智慧、聪明的人。
  79. 置以为三公:任命他们为三公。
  80. 与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参与统一天下的道理。
  81. 天子三公既已立矣:指天子和三公都已经成立。
  82. 以为天下博大,山林远土之民,不可得而一也:认为天下广大复杂,山林遥远的地方的人民无法统一起来。
  83. 靡分天下:划分天下的土地。
  84. 设以为万诸侯国君:把全国的土地划分为许多诸侯国和国君的领地。
  85. 使其从事乎一同其国之义:让他们各自致力于统一他们国家的道理。
  86. 国君既已立矣,又以为唯其耳目之请,不能一同其国之义,是故择其国之贤者:国君已经确立,但是认为他的个人意见和请求不能统一一个国家的道理,因此选择这个国家中最有才能的人。
  87. 置以为左右将军大夫:任命他们为左右将军或大夫。
  88. 以至乎乡里之长:直到乡村的长者。
  89. 与从事乎一同其国之义:参与统一他们的国家的道理。
  90. 天子、诸侯之君、民之正长,既已定矣:天子、诸侯的国君和民众的首领已经确立。
  91. 天子为发政施教:天子颁布法令进行教化。
  92. 曰:“凡闻见善者,必以告其上;闻见不善者,亦必以告其上。”上之所是,亦必是之;上之所非,亦必非之:说:“凡是听到看到好的,必须告诉上面的人;听到看到不好的,也一定要告诉上面的人。上面所认同的好的,也一定认同;上面所否定的坏的,也一定否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