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墨子曰:“世俗之君子,贫而谓之富则怒,无义而谓之有义则喜。岂不悖哉!”
公孟子曰:“先人有,则三而已矣。”子墨子曰:“孰先人而曰有,则三而已矣?子未智人之先有后生。”
有反子墨子而反者,“我岂有罪哉?吾反后。”子墨子曰:“是犹三军北,失后之人求赏也。”
公孟子曰:“君子不作,术而已。”子墨子曰:“不然。人之其不君子者,古之善者不诛,今也善者不作。其次不君子者,古之善者不遂,己有善则作之,欲善之自己出也。今诛而不作,是无所异于不好遂而作者矣。吾以为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
巫马子谓子墨子曰:“我与子异,我不能兼爱。我爱邹人于越人,爱鲁人于邹人,爱我乡人于鲁人,爱我家人于乡人,爱我亲于我家人,爱我身于吾亲,以为近我也。击我则疾,击彼则不疾于我,我何故疾者之不拂,而不疾者之拂?故有我有杀彼以我,无杀我以利。”子墨子曰:“子之义将匿邪,意将以告人乎?”巫马子曰:“我何故匿我义?吾将以告人。”子墨子曰:“然则一人说子,一人欲杀子以利己;十人说子,十人欲杀子以利己;天下说子,天下欲杀子以利己。一人不说子,一人欲杀子,以子为施不祥言者也;十人不说子,十人欲杀子,以子为施不祥言者也;天下不说子,天下欲杀子,以子为施不祥言者也。说子亦欲杀子,不说子亦欲杀子,是所谓经者口也,杀常之身者也。”子墨子曰:“子之言恶利也?若无所利而不言,是荡口也。”
诗句:子墨子曰:“世俗之君子,贫而谓之富则怒,无义而谓之有义则喜。岂不悖哉!” 公孟子曰:“先人有,则三而已矣。”子墨子曰:“孰先人而曰有,则三而已矣?子未智人之先有后生。”
译文:墨子说,世俗中的那些君子,如果贫穷却称富有就会生气,没有道义却称有道义就会高兴。这难道不荒谬吗?公孟子说:“古人有规矩,那么就有三罢了。”墨子说:“谁是先人们,就说有三,子未智人之先有后生。”
注释:
- 子墨子:墨子(墨翟),战国时期的著名哲学家、思想家,主张“兼爱”、“非攻”,并创立了墨家学派。
- 世俗之君子:指社会上那些追求名利的庸俗之人。
- 贫而谓之富则怒:指那些贫穷的人如果被赞誉为富有则会生气。
- 无义而谓之有义则喜:指那些无道义的人如果被称赞为有道义则会感到高兴。
- 公孟子:公孟子,墨子对话中的人物,可能是墨子弟子或再传弟子,对某些问题持有不同见解。
- 先人有:古代规矩或原则。
- 三而已矣:意思是只有三种情况。
赏析与分析:
在《墨子·第四十六章·耕柱》中,墨子通过对话形式阐述了他对于道德和行为的独到见解。首先,他指出社会大众对于富贵和道德的评价存在矛盾,这种矛盾体现了人们在价值观上的冲突。接着,他引用公孟子的话来说明,当古人有规矩时,只有三种情况,即“先人有”的三种情形。然而,当这些规矩不存在时,有些人会错误地将无规矩的行为当作是遵循规矩。
墨子认为,真正的智慧在于理解事物的本质而非盲目追随表面现象。他的这种思想强调了内在的道德规范的重要性,而不是外在形式的影响。例如,他在对话中批评了那些无道义的人,认为他们应该感到羞愧而非自得其乐。
墨子还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他认为知识和行动应当是统一的。在这个观念下,他反对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的讨论,而是要求实践和实际行动的结合。这种理念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可贵,因为它鼓励人们不仅要有道德的理想,还要有实现这些理想的实际行动。
这段对话反映了墨子对人性的理解以及他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他通过对话的形式向人们传达了他的道德观点和哲学思想,试图启发读者深入思考和反省自己的行为和动机。
《墨子·第四十六章·耕柱》不仅是一部关于道德哲学的经典著作,更是一种激励人们追求内在价值和道德完善的精神指南。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外界评价和压力时,应坚守内心的道德准则,不被外界所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