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无过五十,寇至叶,随去之,唯弇逮。日暮出之,令皆为微职。距阜、山林皆令可以迹,平明而迹,无,迹各立其表,下城之应。候出置田表,斥坐郭内外,立旗帜,卒半在内,令多少无可知。即有惊,举孔表,见寇,举牧表。城上以麾指之,斥步鼓整旗,旗以备战从麾所指。田者男子以战备从斥,女子亟走入。即见放,到,传到城止。守表者三人,更立捶表而望,守数令骑若吏行旁视,有以知为所为。其曹一鼓。望见寇,鼓,传到城止。

斗食,终岁三十六石;参食,终岁二十四石;四食,终岁十八石;五食,终岁十四石四斗;六食,终岁十二石。斗食食五升,参食食参升小半,四食食二升半,五食食二升,六食食一升大半,日再食。救死之时,日二升者二十日,日三升者三十日,日四升者四十日,如是而民免于九十日之约矣。

这首诗描述了墨子的第七章《杂守》中的部分内容,主要讲述了守城时如何应对敌军的策略。

我们来翻译这首诗的内容:

  1. “候无过五十,寇至叶,随去之,唯弇逮” —— 守城的官员不应超过五十岁,当敌人接近时,应迅速离开,只有少数人留下来。
  2. “日暮出之,令皆为微职。距阜、山林皆令可以迹,平明而迹,无,迹各立其表,下城之应” —— 在天黑之后,让守卫出去巡逻,并设立标记,以便第二天早晨能够知道敌人的动向。
  3. “候出置田表,斥坐郭内外,立旗帜,卒半在内,令多少无可知。即有惊,举孔表,见寇,举牧表” —— 守卫在城外放置田地的标志,并在城内设置标志,这些标志可以用来指示敌人的位置或动向。
  4. “城上以麾指之,斥步鼓整旗,旗以备战从麾所指。田者男子以战备从斥,女子亟走入” —— 当敌人出现时,城墙上的指挥官可以通过挥动旗帜来指示敌人的方向和位置,守卫们则使用战备来应对。
  5. “守表者三人,更立捶表而望,守数令骑若吏行旁视,有以知为所为” —— 有三名守卫轮流站岗观察,同时命令骑兵或文书人员在旁边巡视,以便及时发现敌人的行动。
  6. “其曹一鼓。望见寇,鼓,传到城止” —— 在敌人靠近时,会敲鼓作为警示信号,一旦听到鼓声,立即报告给城上的官员。
  7. “斗食,终岁三十六石;参食,终岁二十四石;四食,终岁十八石;五食,终岁十四石四斗;六食,终岁十二石” — 守城士兵的粮食供应标准如下:斗食一年三十六石,参食二十四石,四食十八石,五食十四石四斗,六食十二石。
  8. “斗食食五升,参食食参升小半,四食食二升半,五食食二升,六食食一升大半,日再食” —— 守城士兵每天的食物供应量如下:斗食五升,参食半升多一些,四食两升半,五食两升,六食一升多一点,一天吃两次。
  9. “救死之时,日二升者二十日,日三升者三十日,日四升者四十日,如是而民免于九十日之约矣” —— 在紧急情况下,每天需要消耗二升粮食才能维持二十日的生命,三升才能维持三十日的生命,四升才能维持四十日的生命。这样计算下来,如果民众能保证每天消耗的粮食不超过四升,那么他们可以在九十天内不饿肚子。

接下来是这首诗的注释:

  • 候无过五十:守城的官员年纪不应该超过五十岁。
  • 寇至叶:指敌军已经接近城池。
  • 随去之:迅速撤离。
  • 惟弇逮:只有少数人留下来。
  • 暮出之:在天黑后出去巡逻。
  • 令皆为微职:设置了标志,以便第二天早晨知道敌人的动向。
  • 孔表:孔是古代的一种测量工具,用来标记位置。
  • 牧表:牧是另一种测量工具,用于标记地形。
  • 击鼓整旗:通过敲打鼓和整理旗帜来指示敌情。
  • 候出置田表:守城的官员在城外放置田地的标志。
  • 斥坐郭内外:在城中内外设置标志。
  • 旗以备战从麾所指:用旗帜表示战斗准备。
  • 举孔表、牧表:举起孔表和牧表来指示敌人的位置或动向。
  • 城上以麾指之:在城墙上挥动旗帜来指示敌人。
  • 斥步鼓整旗:派遣步兵和骑士敲打鼓和整理旗帜。
  • 斗食食五升、参食食参升、四食食二升半、五食食二升、六食食一升大半、日再食:守城士兵的食物供应标准如下。
  • 救死之时:紧急情况下的粮食消耗速度。

这首诗反映了墨子对于守城策略的描述,强调了快速反应和精确情报的重要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