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杀其大夫公子侧。
秋,公会晋侯、齐侯、卫侯、宋华元、邾娄人于沙随。不见公,公至自会。不见公者何?公不见见也。公不见见,大夫执。何以致会?不耻也。曷为不耻?公幼也。
公会尹子、晋侯、齐国佐、邾娄人伐郑。
曹伯归自京师。执而归者名,曹伯何以不名?而不言复归于曹何?易也。其易奈何?公子喜时在内也。公子喜时在内则何以易?公子喜时者仁人也。内平其国而待之,外治诸京师而免之。其言自京师何?言甚易也,舍是无难矣。
九月,晋人执季孙行父,舍之于招丘。执未可言舍之者,此其言舍之何?仁之也。曰在招丘悕矣。执未有言仁之者,此其言人之何?代公执也。其代公执奈何?前此者晋人来乞师而不与,公会晋侯将执公,季孙行父曰:「此臣之罪也。」于是执季孙行父。成公将会厉公,会不当期,将执公。季孙行父曰:「臣有罪,执其君;子有罪,执其父;此听失之大者也。今此臣之罪也,舍臣之身,而执臣之君,吾恐听失之为宗庙羞也。」于是执季孙行父。冬十月乙亥,叔孙侨如出奔齐。
以下是成公(元年~十八年)的逐句释义及赏析:
- 成公元年:
- 本段记录了成公即位的经过和随后的三月,即春季,他开始制作丘甲。
- 这里的“丘甲”是指一种古代军事装备,丘是丘陵的意思,甲则指的是铠甲,合起来就是丘上的战士穿着铠甲。
- 这一事件表明成公正式承担起治理国家的责任,同时也展示了他对军事的重视。
- 成公二年:
- 成公和晋人结盟,这是春秋时期典型的政治活动之一。
- 通过盟誓,两国确立了和平共处的关系,这对于维护当时的国际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 此外,这次结盟也可能是为了联合对抗共同的敌人或其他潜在的威胁。
- 成公三年:
- 成公与齐侯有一场战争,这场战争的结果并不乐观。
- 尽管成公亲自指挥战斗,但最终齐侯仍然败退,这反映出当时齐国的军事实力相对较弱。
- 这场战役也显示了成公对军事事务的关注和参与,以及他在战争中的领导角色。
- 成公四年:
- 成公在秋季访问晋国,会见了晋文公和其他盟友。
- 这次访问是为了加强与盟友之间的联盟,同时也是为了展示成公的权力和影响力。
- 同时,这也是一个观察和评估国际形势的好机会,有助于成公做出战略决策。
- 成公五年:
- 成公决定释放被囚禁的郑国大夫华元。
- 这个决定不仅体现了成公的政治智慧,还反映了他对外交策略的重视。
- 通过释放华元,成公可能试图修复与郑国的关系,这对维护整个中原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 成公六年:
- 在这一年,楚国的公子侧被杀。
- 公子侧的死因可能是因为他的失职或行为不当,这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是常见的命运。
- 这一事件可能对楚国的内部稳定和对外政策产生了影响,但也提醒了其他诸侯国对楚国的警惕。
- 成公七年:
- 楚王听到晋军中的情况后,想要召见公子侧来谋划对策。
- 公子侧因为贪酒而未能出席,这可能影响了楚王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
- 这表明在那个时代,个人的道德品质对于政治决策同样重要,甚至有时候会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存亡。
- 成公八年:
- 成公在秋季访问晋国时,见到晋文公并与他进行了会晤。
- 这次会面可能是为了讨论未来的合作计划或者解决之前的争端。
- 通过这种高层次的政治接触,成公展示了他的外交手腕和领导力。
- 成公九年:
- 成公在春季期间参与了对郑国的军事行动,这是为了巩固他在中原地区的地位。
- 郑国作为一个重要的中原国家,其稳定对于整个区域的安全至关重要。
- 通过军事手段来确保郑国的支持,可以看作是成公维护自己霸权的策略之一。
- 成公十年:
- 成公决定释放曹伯归自京师,这是一个显示政治宽容和礼仪的行为。
- 曹国作为一个小国,其在中原地区的影响力相对较小。
- 通过释放曹伯,成公展现了他的政治智慧和对周边诸侯的态度。
- 成公十一年:
- 秋,鲁国、宋国、卫国、曹国、邾娄人都参加了在沙随的集会。
- 这次集会的目的可能是为了加强诸侯间的联系,讨论共同关心的问题或解决分歧。
- 通过这样的集会,诸侯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彼此的政策和意图,从而在必要时能够协调行动。
- 成公十二年:
- 在这一年,成公没有出席沙随的集会。原因可能是他正在忙于国内的政务或准备应对其他国家的挑战。
- 缺席可能会影响诸侯间的信任和合作关系,但也可能是为了更加秘密地处理国内事务。
- 这种策略的选择需要根据当时的政治环境和诸侯国之间的关系来决定。
这段历史记录了一个复杂的时代背景,涉及多个诸侯国的政治活动和军事联盟。这些事件不仅反映了各国之间的互动,也展示了成公本人在政治舞台上的活跃表现。通过这些记录,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风貌和社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