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公元年
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何成乎公之意?公将平国而反之桓。曷为反之桓?桓幼而贵,隐长而卑,其为尊卑出微,国人莫知。隐长又贤,诸大夫扳隐而立之。隐于是焉而辞立,则未知桓之将必得立也。且如桓立,则恐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故凡隐之立为桓立也。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母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三月,公及邾娄仪父盟于眛。及者何?与也,会及暨皆与也。曷为或言会或言及,或言暨?会犹最也;及犹汲汲也;暨犹暨暨也。及我欲之,暨不得已也。仪父者何?邾娄之君也。何以名?字也。曷为称字?褒之也。曷为褒之?为其与公盟也。与公盟者众矣,曷为独褒乎此?因其可褒而褒之。此其为可褒奈何?渐进也。眛者何?地期也。

”`

隐公元年

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何成乎公之意?公将平国而反之桓。曷为反之桓?桓幼而贵,隐长而卑,其为尊卑出微,国人莫知。隐长又贤,诸大夫扳隐而立之。隐于是焉而辞立,则未知桓之将必得立也。且如桓立,则恐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故凡隐之立为桓立也。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母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三月,公及邾娄仪父盟于眛。及者何?与也,会及暨皆与也。曷为或言会或言及,或言暨?会犹最也;及犹汲汲也;暨犹暨暨也。及我欲之,暨不得已也。仪父者何 ?邾娄之君也。何以名?字也。曷为称字?褒之也。曷为褒之?为其与公盟也。与公盟者众矣,曷为独褒乎此?因其可褒而褒之。此其为可褒奈何?渐进也。眛者何?地期也。

译文:
隐公元年春天,周历正月。《春秋》没有记载隐公即位,是因为只是摄政。《春秋》的记事方式非常特别,它记录的是鲁国的史实,而不是其他国家的事务。这种记录方式体现了《春秋》编撰者对鲁国历史和礼制的尊重。隐公在位时虽然有诸多问题,但他的长处仍然得到了肯定,这从他的继承人的确定可以看出。他的母亲地位尊贵,所以隐公的地位也因此变得尊贵。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隐公并没有正式登基,而是被立为了太子。尽管他在位期间有许多不足之处,但《春秋》认为他的优点仍然值得肯定。这种评价方式体现了《春秋》对于历史的客观公正和对于礼制的尊重。总的来说,隐公的生平和他的统治方式是《春秋》中的重要部分,也是理解整个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的关键。

注释:

  • ^1^ 隐公元年,相当于周平王49年,用公历来说,是公元前722年。 这一年实在普通,隐公和平王也着实普通。
  • ^2^ 春,王正月。这里的“春”,指的是春季,是一年的开始;“王正月”则是表示这是周天子的命令,具有权威性和合法性。
  • ^3^ 孔子所作之《春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由于《春秋》是以鲁国的史实为基础来编写的,因此当时的国际大事都是以鲁国纪年来记录的。
  • ^4^ 鲁隐公当政的周平王末年,天下已经彻底乱套,周天子这块“金字招牌”已经没有多少人买账了。周平王又是个昏庸之主,只能眼睁睁看着周朝走下坡路。
  • ^5^ 《左传·隐公元年》是《左传》中的一篇传记,记述了春秋时期郑国公主隐公的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事迹。文章详细描写了隐公的亲生、立位、婚姻、盟约、战争、祭祀等方面的经历,展现了隐公的智慧、仁义、勇猛、儒雅等多方面的品质。

赏析:
《春秋》作为一部编年体史书,其编纂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记录和评论,传达作者对于当时社会政治状况的看法以及对后世的警示。隐公元年作为春秋时代的开端,充满了许多历史变迁和社会矛盾,同时也反映了《春秋》对于历史的客观记录和深刻反思。通过分析这一年的历史事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维性以及历史进程中的种种挑战和机遇。这一年的记事方式不仅展示了《春秋》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也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同时,这也表明了《春秋》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史书,更是一部能够引导人们思考和反省的历史文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