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十有二月,祭伯来。祭伯者何?天子之大夫也。何以不称使?奔也。奔则曷为不言奔?王者无外,言奔则有外之辞也。
公子益师卒,何以不日?远也。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
◇隐公二年春,公会戎于潜。夏五月,莒人入向。入者何?得而不居也。
无骇帅师入极。无骇者何?展无骇也。何以不氏?贬。曷为贬?疾始灭也。始灭昉于此乎?前此矣。前此则曷为始乎此?托始焉尔。曷为托始焉尔?《春秋》之始也。此灭也,其言入何?内大恶,讳也。
秋八月庚辰,公及戎盟于唐。九月,纪履緰来逆女。纪履緰者何?纪大夫也。何以不称使。婚礼不称主人。然则曷称?称诸父兄师友。宋公使公孙寿来纳币,则其称主人何?辞穷也。辞穷者何?无母也。然则纪有母乎?曰有。有则何以不称母?母不通也。外逆女不书,此何以书?讥。何讥尔?讥始不亲迎也。始不亲迎昉于此乎?前此矣。前此则曷为始乎此?托始焉尔。曷为托始焉尔。《春秋》之始也。女曷为或称女,或称妇,或称夫人?女在其国称女,在涂称妇,入国称夫人。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翻译:
隐公在冬季的第十二个月(即十二月份),祭伯来访。祭伯是天子的大夫,他的到来没有用上“使”字,因为祭伯是逃亡而来。逃亡的人为何不用“使”字?因为天子的使者是没有出逃的。
公子益师过世了,为什么不用日期来记录?因为这是远离京城的远地之人。如果所见不同,所闻不同,所传闻也不同,那么这些记载就会有不同的表述方式。
在隐公二年春季,鲁隐公和戎人在潜地会面。夏季五月,莒国人进入向国。为什么进入向国?这是因为他们获得了向国的土地后选择不长期居住。
秋季八月庚辰日,隐公和戎人在唐地举行盟会。九月,纪国的裂繻前来迎接隐公的女儿。纪履緰是纪国的大夫,为什么不用使字称呼他?因为他是因为婚礼而前来的。
宋公派遣公孙寿前来纳币,为什么用父、兄、师、友来称呼他?因为公孙寿无母之故。既然纪有母,那么为何不用“母”字称呼纪履緰?因为“母”不通。
外族女子前来迎娶,这样的行为不被书于史册,这是为何?因为这种行为被认为是可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