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克之者何?杀之也。杀之则曷为谓之克?大郑伯之恶也。曷为大郑伯之恶?母欲立之,己杀之,如勿与而已矣。段者何?郑伯之弟也。何以不称弟?当国也。其地何?当国也。齐人杀无知何以不地?在内也。在内虽当国不地也,不当国虽在外亦不地也。
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賵。宰者何?官也。咺者何?名也。曷为以官氏?宰士也。惠公者何?隐之考也。仲子者何?桓之母也。何以不称夫人?桓未君也。賵者何?丧事有賵。賵者,盖以马以乘马束帛,车马曰賵,货财曰赙,衣被曰襚。桓未君则诸侯曷为来賵之?隐为桓立,故以桓母之丧告于诸侯。然则何言尔?成公意也。其言来何?不及事也,其言惠公仲子何?兼之,兼之非礼也何以不言及仲子,仲子微也。九月,及宋人盟于宿。孰及之,内之微者也。
以下是对《春秋》中隐公元年至十一年诗歌内容的逐句释义:
-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 解释:此句讲述隐公在即位的第一年内,其弟弟郑伯为了争夺王位而与自己展开争斗,最终以失败告终。
- 克之者何?杀之也。
- 解释:这里的“克”指的是战胜,“之”指代郑伯,“杀之”表明了隐公采取的果断措施。
- 杀之则曷为谓之克?
- 解释:询问为什么说消灭郑伯的行为是“克”。
- 大郑伯之恶也。
- 解释:认为郑伯的行为是大的恶行。
- 曷为大郑伯之恶?
- 解释:询问为什么要称郑伯的行为为恶。
- 母欲立之,己杀之,如勿与而已矣。
- 解释:这里涉及到隐公的母亲想要立他的弟弟为王,但他却杀死了他。
- 段者何?郑伯之弟也。
- 解释:段是郑伯的弟弟,说明郑伯和段的关系。
- 何以不称弟?当国也。
- 解释:不称呼弟弟是因为他是国家的领导人。
- 其地何?当国也。
- 解释:即便不在首都,也是因为他是国家的领导者。
- 齐人杀无知何以不地?在内也。
- 解释:齐人在齐国杀了桓公,但因为桓公尚未成为国君,所以不称地。
- 在内虽当国不地也,不当国虽在外亦不地也。
- 解释:即使在国内,只要还没有成为国君,也不能称地。如果在外面,即使没有成为国君,也没有地方可以称地。
- 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賵。
- 解释:秋天,天王派遣宰咺回来归还惠公和仲子的祭奠物品。
- 宰者何?官也。咺者何?名也。
- 解释:宰是官员的名称。咺是隐公的名字。
- 曷为以官氏?宰士也。惠公者何?隐之考也。仲子者何?桓之母也。何以不称夫人?桓未君也。賵者何?丧事有賵。
- 解释:为什么用官职来称呼宰?因为宰是一个官职。惠公是谁?隐公的父亲。仲子是谁?桓公的生母。为什么不用夫人的称呼?因为桓公当时还没有称君。賵是什么?是指哀悼死者的一种行为。
- 及宋人盟于宿。孰及之,内之微者也。
- 解释:与宋人在宿地结盟,这是国内的一个小事。
通过对这首诗的逐句解释,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春秋》所蕴含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以及它如何通过具体的事件传达出深刻的道德和政治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