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及楚人平”
外平不书,此何以书?大其平乎己也。何大其平乎己?庄王围宋,军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于是使司马子反乘堙而窥宋城。宋华元亦乘堙而出见之。司马子反曰:“子之国何如?”华元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司马子反曰:“嘻!甚矣,惫!虽然,吾闻之也,围者柑马而秣之,使肥者应客。是何子之情也?”华元曰:“吾闻之: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司马子反曰:“诺,勉之矣!吾军亦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揖而去之。
反于庄王。庄王曰:“何如?”司马子反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庄王曰:“嘻!甚矣,惫!虽然,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司马子反曰:“不可。臣已告之矣,军有七日之粮尔。”庄王怒曰:“吾使子往视之,子曷为告之?”司马子反曰:“以区区之宋,犹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无乎?是以告之也。”庄王曰:“诺,舍而止。虽然,吾犹取此,然后归尔。”司马子反曰:“然则君请处于此,臣请归尔。”庄王曰:“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吾亦从子而归尔。”引师而去之。故君子大其平乎己也。此皆大夫也。其称“人”何?贬。曷为贬?平者在下也。
以下是对《宋人及楚人平》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 诗句:“外平不书,此何以书?”
- 注释:在古代,“外平”意味着其他国家之间的和平或战争,通常不在史书中记录。然而,当涉及本国与楚国的冲突时,需要特别提及。
- 赏析:《公羊传》认为,虽然两国之间没有直接的战争,但这种和平状态是对自己国家的一种考验。因此,即使在外部和平的情况下,也应当记录下来以示警戒。
- 诗句:“大其平乎己也。”
- 注释:这里的“大”,可以理解为重视、重视到自己的地步。通过这种方式,华元和子反展示了他们对于和平的重视。
- 赏析:华元的话语表达了一种深刻的自我认识和反省。他认为,即使是和平的外部条件,也必须转化为对自己国家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确保国家不会因自己的疏忽而陷入危机。
- 诗句:“何大其平乎己也?”
- 注释:这是一个设问句,用来强调和平的重要性和自己在其中的作用。庄王的回答进一步加深了这一主题。
- 赏析:庄王的回答强调了和平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状态,更是一种内在的责任。他要求双方以高度的责任感来维持和平,确保不会因为一时的疏忽而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安全。
- 诗句:“庄王围宋,军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
- 注释:庄王的军队因围困宋国而消耗了大量粮草。如果无法在七天内取胜,就会撤退回国。
- 赏析:这段描述揭示了战争对国家和人民的巨大破坏。同时,它也反映了华元和子反在战争中的角色和作用,他们的努力帮助宋国保持了和平。
- 诗句:“于是使司马子反乘堙而窥宋城。”
- 注释:司马子反采取了秘密的方式观察宋国的防御状况。
- 赏析:这一行为体现了司马子反的智慧和谨慎,他试图从内部了解宋国的防御情况,以便制定更加有效的策略。
- 诗句:“宋华元亦乘堙而出见之。”
- 注释:宋华元也采取了同样的策略,亲自出城与对方进行谈判。
- 赏析:这表明宋国上下都意识到和平的重要性,愿意为了国家的稳定而付出努力。
- 诗句:“司马子反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
- 注释:司马子反向华元提出了极端的威胁,表示如果他们不能迅速解决战斗,将会被迫采取极端措施。
- 赏析:这是一种心理上的威慑手段,旨在促使双方尽快结束战争。然而,这种做法也反映了华元和子反在面对困难时所表现出的勇气和决心。
- 诗句:“司马子反曰:“吾闻之: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
- 注释:司马子反引用了孔子的话来表明他对华元的尊重和信任。
- 赏析:通过引用孔子的言论,司马子反表达了对华元的赞赏和信任,同时也暗示了他对华元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 诗句:“司马子反曰:“以区区之宋,犹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无乎?””
- 注释:司马子反指出即使是一个小国,也有不肯欺骗他人的人。
- 赏析:这句话展现了司马子反的政治智慧和对人才的高度重视,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责任感。
《宋人及楚人平》不仅是一篇关于战争和和平的散文,更是一篇关于勇气、智慧和责任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春秋时期的文化和政治背景,以及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