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子夏前往晋国,经过卫国时,有个研究历史的人说:「晋军三次渡过了黄河。」子夏说:「不对,那是己亥年。因为‘己’和‘三’非常接近,‘豕’和‘亥’非常相似,所以他们把两次渡河都写成一次了,这就是说晋军在己亥年渡过了黄河。」等到子夏到了晋国后向人询问,对方却说他们是在己亥年渡过了黄河,这就说明言辞多有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毛病了。是非之间的界限是不可以不分清楚的,这也正是圣人所要特别谨慎的。那么为什么圣人要这样谨慎呢?这是因为事物的实际情况以及人的情志反应都是可以影响人们对事情的认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