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十有二月乙亥朔,日有食之。
◇襄公二十八年
春,无冰。
夏,卫石恶出奔晋。
邾娄子来朝。
秋八月,大雩。仲孙羯如晋。
冬,齐庆封来奔。
十有一月,公如楚。
十有二月甲寅,天王崩。
乙未,楚子昭卒。
◇襄公二十九年
春王正月,公在楚。何言乎公在楚?正月以存君也。
夏五月,公至自楚。
庚午,卫侯衎卒。
阍弑吴子余祭。阍者何?门人也,刑人也。刑人则曷为谓之阍?刑人非其人也。君子不近刑人,近刑人则轻死之道也。
仲孙羯会晋荀盈、齐高止、宋华定、卫世叔齐、郑公孙段、曹人、莒人、邾娄人、滕人、薛人、小邾娄人城杞。
晋侯使士鞅来聘。
杞子来盟。
吴子使札来聘。吴无君无大夫,此何以有君有大夫?贤季子也。何贤乎季子?让国也。其让国奈何?谒也、余祭也、夷昧也与季子同母者四,季子弱而才,兄弟皆爱之,同欲立之以为君,谒曰:「今若是迮而与季子国,季子犹不受也,请无与子而与弟,弟兄迭为君,而致国乎季子。」皆曰:「诺。」故诸为君者,皆轻死为勇,饮食必祝,曰:「天苟有吴国,尚速有悔于予身。」故谒也死,余祭也立。余祭也死,夷昧也立。夷昧也死,则国宜之季子者也。季子使而亡焉。僚者,长庶也即之,季子使而反至而君之尔。阖庐曰:「先君之所以不与子国而与弟者,凡为季子故也。将从先君之命与,则国宜之季子者也;如不从先君之命与,则我宜立者也,僚恶得为君乎?」于是使专诸刺僚,而致国乎季子。季子不受曰:「尔弑吾君,吾受尔国,是吾与尔为篡也。尔杀吾兄,吾又杀尔,是父子兄弟相杀终身无已也。」去之延陵,终身不入吴国。故君子以其不受为义,以其不杀为仁。贤季子则吴何以有君有大夫?以季子为臣,则宜有君者也。扎者何?吴季子之名也。《春秋》贤者不名,此何以名?许夷狄者不壹而足也。季子者所贤也,曷为不足乎季子?许人臣者必使臣,许人子者必使子也。
下面是对《春秋谷梁传》中《襄公(元年~三十一年)》部分诗句的逐句翻译及注释:
译文:
襄公在位的第一年,即春季,没有发生日食。夏季,卫石恶出逃到晋国。秋季,邾娄子前来朝见。冬季,齐庆封投奔楚国。十月,举行雩祭。仲孙羯前往晋国。冬末,天王逝世。乙未日,楚昭王去世。秋季八月,大旱。春季正月,公侯在楚国。为何提到公侯在楚国?因为一月是纪念君主的日子。夏季,公侯自楚国返回。庚午,卫候衎去世。门人被称为阍人,他们属于刑人,但为什么称为阍人?因为他们是门人。仲孙羯与晋荀盈、齐高止等人会盟。赏析:
诗中的“谒也、余祭也、夷昧也”等人物名字,以及他们在历史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都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等级观念和权力结构。通过这些角色的设定和行为描述,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当时的社会动态和历史背景。
诗中多次提到“国”,这暗示了国家和政权的重要性。通过提及不同的国家和事件,诗人传达了关于政治稳定性、权力传承和社会秩序的重要信息。
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倾向于描绘一种理想化的道德典范,其中贤者受到尊重和推崇,而篡位的行为则被视为不道德的。这种倾向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道德价值观的重视以及对权力合法性的追求。
诗的语言简洁明了,每个动作和事件的叙述都非常直接。这使得诗歌易于理解和记忆,同时也使得其具有很高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春秋谷梁传》中的《襄公(元年~三十一年)》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充满智慧的历史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细致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春秋时期的政治和社会背景,以及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