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六月,齐人灭遂。

秋七月。

冬,公会齐侯,盟于柯。何以不日?易也。其易奈何?桓之盟不日,其会不致,信之也。其不日何以始乎此?庄公将会乎桓,曹子进曰:「君之意何如?」庄公曰:「寡人之生则不若死矣。」曹子曰「然则君请当其君,臣请当其臣。」庄公曰:「诺。」于是会乎桓。庄公升坛,曹子手剑而从之。管子进曰:「君何求乎?」曹子曰:「城坏压竟,君不图与?」管子曰:「然则君将何求?」曹子曰:「愿请汶阳之田。」管子顾曰:「君许诺。」桓公曰:「诺。」曹子请盟,桓公下与之盟。已盟,曹子摽剑而去之。要盟可犯,而桓公不欺。曹子可仇,而桓公不怨,桓公之信着乎天下,自柯之盟始焉。

◇庄公十四年

春,齐人、陈人、曹人伐宋。

诗句:
夏六月,齐人灭遂。
译文:
夏季,齐国人灭亡了遂国。
注释:

  • 诗句中的“灭”,表示消灭或摧毁之意。
  • “遂”可能是一个地名,也可能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名称。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春秋时期齐国的一次军事行动。从诗句中可以看出,齐国在夏末的某个时间点(夏六月)对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行动,即灭掉了这个名为“遂”的国家或地区。这可能涉及到政治、军事、文化等多个方面。

第二句:
秋七月。
译文:
秋季,具体时间为七月。
注释:

  • “秋”指的是季节,这里指的是秋季的月份。
  • “七月”是指农历的第七个月,通常与农作物的生长周期有关。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春秋时期秋季的时间和特点。七月是秋季的开始,通常这个时候天气转凉,万物成熟。

第三句:
冬,公会齐侯,盟于柯。何以不日?易也。其易奈何?桓之盟不日,其会不致,信之也。其不日何以始乎此?庄公将会乎桓,曹子进曰:「君之意何如?」庄公曰:「寡人之生则不若死矣。」曹子曰「然则君请当其君,臣请当其臣。」庄公曰:「诺。」于是会乎桓。庄公升坛,曹子手剑而从之。管子进曰:「君何求乎?」曹子曰:「城坏压竟,君不图与?」管子曰:「然则君将何求?」曹子曰:「愿请汶阳之田。」管子顾曰:「君许诺。」桓公曰:「诺。」曹子请盟,桓公下与之盟。已盟,曹子摽剑而去之。要盟可犯,而桓公不欺。曹子可仇,而桓公不怨,桓公之信着乎天下,自柯之盟始焉。
◇庄公十四年
译文:
春季,齐国、陈国、曹国讨伐宋国。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庄公十四年春季的事件,即齐国、陈国、曹国联合起来攻击宋国。这一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纷争与争斗。

《左传》庄公的部分记录了春秋时期的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活动,通过这些文字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情况和文化背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