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六月,齐师、宋师次于郎。公败宋师于乘丘。其言次于郎何?伐也。伐则其言次何?齐与伐而不与战,故言伐也。我能败之,故言次也。

秋九月,荆败蔡师于莘,以蔡侯献舞归。荆者何?州名也。州不若国,国不若氏,氏不若人,人不若名,名不若字,字不若子。蔡侯献舞何以名?绝。曷为绝之?获也。曷为不言其获?不与夷狄之获中国也。

冬十月,齐师灭谭,谭子奔莒。何以不言出?国已灭矣,无所出也。◇庄公十一年春王正月。

夏五月戊寅,公败宋师于鄑。秋,宋大水。何以书,记灾也。外灾不书,此何以书?及我也。冬,王姬归于齐。何以书?过我也。

◇庄公十二年

春王三月,纪叔姬归于酅。其言归于酅何?隐之也。何隐尔?其国亡矣,徒归于叔尔也。夏四月。

下面是根据您提供的《春秋谷梁传》中的诗句逐句释义和赏析:

  1. 庄公(元年~三十二年):这一部分的标题“庄公(元年~三十二年)”表明了这是关于春秋时期鲁国国君庄公的一系列记录,涵盖了他的整个统治时期。从元年开始,到三十二年结束,这个标题概括了他作为君主的时间跨度。
  2. 夏六月,齐师、宋师次于郎:“此句话的意思是,在夏天的六月份,齐国的军队和宋国的军队驻扎在郎地。” 这句话描述了当时的历史事件,即两国军队在某地的临时停留或驻扎。这里的“郎”可能是一个地名,也可能是当时的军事要塞或战略要地。
  3. 其言次于郎何?伐也:这句话解释了为何提到“驻扎”,即“伐也”。这里用“伐”字来形容这次军事行动的性质,说明是一次征伐行动。
  4. 其言次何?齐与伐而不与战,故言伐也:这句进一步解释了“次于郎”的原因,即“齐与伐而不与战,故言伐也”。这表示齐军参与了对宋国的征伐,但由于某种原因没有进行战斗,所以用“伐”字来描述这次军事行动。
  5. 我能败之,故言次也:最后一句“我能败之,故言次也”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即由于庄公能够打败宋国,所以在记录中提及这次军事行动时使用了“次于郎”的说法。

通过对这些诗句的综合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春秋谷梁传》中关于春秋时期的具体历史事件和人物行为。这些句子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还体现了孔子及其学生所倡导的儒家思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