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亡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民有馀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

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诗句

论贵粟疏

译文:
圣明的君主在位,而百姓不冻饿,并非能亲自耕种和食用粮食,织造和穿着衣服,这是因为他们开发了获取物资的途径。所以尧王、禹帝都有九年的水灾,商汤有七年的旱灾,但国家没有因贫困而死的人,是因为积蓄充足并且备有应对灾难的工具。现在天下统一,土地和人民的众多不比夏禹、商汤时差,再加上这几年连续的天灾水旱,但是积蓄还达不到标准的原因何在呢?原因是土地的剩余利益未被充分利用,民众多余的力量没有被利用起来,种植谷物的土地还没有完全开垦,山林湖泽的财富还未充分发掘,游手好闲的民众还未全部回归农田。

注释:

  • 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意味着君主英明,人民就不会挨饿受冻。
  • 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指的是开发利用资源的方法。
  • 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引用古代贤君尧和禹的例子说明历史上虽有自然灾害,但他们的国家依然稳固。
  • 地有遗利,民有馀力:指土地还有未被充分利用的资源,民众还有剩余的力量。
  • 生谷之土未尽垦:未开发的耕种区域还有很多。
  • 山泽之利未尽出也:山林湖泊的资源还未得到充分利用。
  • 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未回归到农业生产中的闲散人员还未减少。

赏析

这段论述是《论贵粟疏》的核心内容,通过分析社会现象,提出了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措施。文中以历史事例为例,说明了国家安定与农业生产、积蓄之间的关系。指出“民贫”会导致社会问题的发生,如奸邪的产生等,并强调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在于发展农业、减轻民众负担和积累财富。

文章最后提出明确的观点:“明主知其然也”,即明智的君主明白这些道理后,应当重视发展农业和商业,通过减轻税收和增加积蓄来确保社会的安定和民众的幸福。这种思想体现了古代中国政治哲学中关于治国理政的基本理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