聘礼,上公七介,侯、伯五介,子、男三介,所以明贵贱也。介绍而传命,君子于其所尊弗敢质,敬之至也。三让而后传命,三让而后入庙门,三揖而后至阶,三让而后升,所以致尊让也。
君使士迎于竟,大夫郊劳,君亲拜迎于大门之内而庙受,北面拜贶,拜君命之辱,所以致敬也。敬让也者,君子之所以相接也。故诸侯相接以敬让,则不相侵陵。
卿为上摈,大夫为承摈,士为绍摈。君亲礼宾,宾私面、私觌、致饔饩、还圭璋、贿赠、飨食燕,所以明宾客君臣之义也。
故天子制诸侯,比年小聘,三年大聘,相厉以礼。使者聘而误,主君弗亲飨食也。所以愧厉之也。诸侯相厉以礼,则外不相侵,内不相陵。此天子之所以养诸侯,兵不用而诸侯自为正之具也。
以圭璋聘,重礼也;已聘而还圭璋,此轻财而重礼之义也。诸侯相厉以轻财重礼,则民作让矣。主国待客,出入三积,饩客于舍,五牢之具陈于内,米三十车,禾三十车,刍薪倍禾,皆陈于外,乘禽日五双,群介皆有饩牢,壹食再飨,燕与时赐无数,所以厚重礼也。古之用财者不能均如此,然而用财如此其厚者,言尽之于礼也。尽之于礼,则内君臣不相陵,而外不相侵。故天子制之,而诸侯务焉尔。
下面是对《礼记·聘义》的逐句释义及赏析:
原文
聘礼,上公七介,侯、伯五介,子、男三介,所以明贵贱也。介绍而传命,君子于其所尊弗敢质,敬之至也。
注释
- 上公七介:这是古代对于不同等级贵族所规定的礼仪数量标准。上公是最高级别的官员。
- 侯、伯五介:侯和伯也是古代的高级贵族,他们的礼仪数量稍少于上公,为五介。
- 子、男三介:子和男则是较低级别的贵族,他们的礼仪数量为三介。
- 介绍而传命:在接待来使时,首先由一位代表介绍双方的身份,然后正式传达命令或请求。
- 君子于其所尊弗敢质:这里的“君子”指的是使者,他在接受礼仪时,由于身份较高不敢直接询问具体事项,因此通过介绍人来转达自己的诉求。
赏析
《聘义》反映了先秦时期对于礼仪的重视和规范,通过具体的礼节设置,展现了当时社会对于尊卑、等级秩序的严格要求。同时,文中提到的“介绍而传命”、“君子于其所尊弗敢质”等内容,不仅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礼仪文化,同时也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礼貌沟通的社会风尚。
翻译
- 上公七介:上公作为最高贵的官员,他的礼仪数量是七介,表示其地位尊贵。
- 侯、伯五介:侯和伯是次一等级的贵族,他们的礼仪数量是五介,比上公少一些。
- 子、男三介:子和男是第三等的贵族,他们的礼仪数量是三介,最少的一个等级。
- 介绍而传命:在接待来使时,首先要有一名代表进行介绍,然后再正式传达使命或者请求。
- 君子于其所尊弗敢质:当使者接受礼仪时,由于他的地位较高,不敢直接询问具体内容,只能通过介绍人来进行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