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于呼哀哉!我观周道,幽、厉伤之,吾舍鲁何适矣!鲁之郊禘,非礼也,周公其衰矣!杞之郊也禹也,宋之郊也契也,是天子之事守也。故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祝嘏莫敢易其常古,是谓大假。祝嘏辞说,藏于宗祝巫史,非礼也,是谓幽国。醆斝及尸君,非礼也,是谓僭君。冕弁兵革藏于私家,非礼也,是谓胁君。大夫具官,祭器不假,声乐皆具,非礼也,是谓乱国。故仕于公曰臣,仕于家曰仆。三年之丧,与新有昏者,期不使。以衰裳入朝,与家仆杂居齐齿,非礼也,是谓君与臣同国。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故天子适诸侯,必舍其祖朝,而不以礼籍入,是谓天子坏法乱纪。诸侯非问疾吊丧而入诸臣之家,是谓君臣为谑。是故,礼者君之大柄也,所以别嫌明微,傧鬼神,考制度,别仁义,所以治政安君也。故政不正,则君位危;君位危,则大臣倍,小臣窃。刑肃而俗敝,则法无常;法无常,而礼无列;礼无列,则士不事也。刑肃而俗敝,则民弗归也,是谓疵国。故政者君之所以藏身也。是故夫政必本于天,殽以降命。命降于社之谓殽地,降于祖庙之谓仁义,降于山川之谓兴作,降于五祀之谓制度。此圣人所以藏身之固也。故圣人参于天地,并于鬼神,以治政也。处其所存,礼之序也;玩其所乐,民之治也。故天生时而地生财,人其父生而师教之:四者,君以正用之,故君者立于无过之地也。故君者所明也,非明人者也。君者所养也,非养人者也。君者所事也,非事人者也。故君明人则有过,养人则不足,事人则失位。故百姓则君以自治也,养君以自安也,事君以自显也。故礼达而分定,人皆爱其死而患其生。故用人之知去其诈,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仁去其贪。故国有患,君死社稷谓之义,大夫死宗庙谓之变。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讲信修睦,谓之人利。争夺相杀,谓之人患。故圣人所以治人七情,修十义,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舍礼何以治之?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测度也;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也,欲一以穷之,舍礼何以哉?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天秉阳,垂日星;地秉阴,窍于山川。播五行于四时,和而后月生也。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阙。五行之动,迭相竭也,五行、四时、十二月,还相为本也;五声、六律、、十二管,还相为宫也;五味、六和、、十二食,还相为质也;五色、六章、十二衣,还相为质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故圣人作则,必以天地为本,以阴阳为端,以四时为柄,以日星为纪,月以为量,鬼神以为徒,五行以为质,礼义以为器,人情以为田,四灵以为畜。以天地为本,故物可举也;以阴阳为端,故情可睹也;以四时为柄,故事可劝也;以日星为纪,故事可列也;月以为量,故功有艺也;鬼神以为徒,故事有守也;五行以为质,故事可复也;礼义以为器,故事行有考也;人情以为田,故人以为奥也;四灵以为畜,故饮食有由也。

以下是对《礼记·礼运》和《论语·里仁》的逐句释义:

《礼记·礼运》

  1. 孔子观点:孔子在《礼运》中提出“周道”与“杞、宋之郊也禹、契也”,强调周公和大禹、商契等古代圣贤的礼仪,指出这些是天子所维护的。
  2. 礼仪重要性:他强调各种祭祀活动应遵循古礼,认为这些是维持国家秩序的重要手段。
  3. 礼仪破坏后果:“祝嘏莫敢易其常古,是谓大假。”意味着如果忽视传统仪式,会导致整个社会的混乱。
  4. 不适宜行为:他批评了某些官员和大夫的行为,例如他们不遵守祭祀的礼节而滥用权力,这些都是对礼仪的破坏和对国家的不敬。
  5. 政治影响:“故仕于公曰臣,仕于家曰仆。三年之丧,与新有昏者,期不使。”这表明严格的礼仪制度可以维护政治的稳定和尊严。
  6. 政治腐败:“政不正则君位危”表明政治上的不正之风会直接危及君主的地位。
  7. 君臣关系:“君位危,则大臣倍,小臣窃。”如果君主不能坚守正道,那么大臣就会背叛,小臣则会盗窃国家财产。
  8. 社会道德:“刑肃而俗敝,则法无常;法无常,而礼无列。”如果社会风气败坏,法律也会随之变得松懈。
  9. 社会秩序:“礼无列,则士不事也。”如果礼仪体系崩溃,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士人也会变得消极怠工。
  10. 治国之道:“故政必本于天,殽以降命。”他认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遵循天命,通过各种仪式来体现上天的意志。
  11. 天地人三才:他还提出了“天、地、人”三才合一的观点,强调三者之间的和谐关系。
  12. 礼乐制度:“故圣王所以理人七情,修十义,讲信修睦。”圣人用礼来调整人们的情感,用义理来规范人际关系。
  13. 礼治天下:“故政通人和,则民不争。”当政治开明、社会和谐时,人民之间的争执就会减少。
  14. 治国策略:“故先王善养国家,不举民反,然后君子复行古,宪天顺人。”先王善于养育国家,而不是仅仅满足民众的当前需求,然后君子再回归到古代的法则中,顺应天意和人心。

《论语·里仁》

  1. 孔子思想:孔子在《里仁篇》中提出,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他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他是明智的呢?他主张择邻而居,认为环境对人的品德修养有很大影响。
  2. 仁爱理念:孔子强调仁的重要性,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安于穷困或安乐之中。只有讲仁爱的人才能正确地喜爱某人、厌恶某人。
  3. 志向追求:“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如果立志追求仁德,就不会去做坏事。这句话鼓励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4. 道德实践:君子必须遵循仁的原则行事,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刻也不能违背。他提到金钱和地位都是人们所向往的,但要以正当的手段去获取,否则君子不会享受。
  5. 政治责任:君子应当不断反省自己,确保始终遵循仁的原则行事。他批评了某些官员和大夫的行为,认为他们利用职权进行不正当的活动。
  6. 政治影响:政不正则君位危,君位危则大臣倍,小臣窃。这句话表明政治上的不正之风会直接危及君主的地位。
  7. 君臣关系:政不正则君位危,则大臣倍,小臣窃。如果君主不能坚守正道,那么大臣就会背叛,小臣则会盗窃国家财产。
  8. 社会责任:政必本于天,殽以降命。他认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遵循天命,通过各种仪式来体现上天的意志。
  9. 礼治天下:故政通人和,则民不争。当政治开明、社会和谐时,人民之间的争执就会减少。
  10. 治国策略:故先王善养国家,不举民反,然后君子复行古,宪天顺人。先王善于养育国家,而不是仅仅满足民众的当前需求,然后君子再回归到古代的法则中,顺应天意和人心。

这两段文本分别反映了孔子对于礼仪、政治和社会道德的看法,以及他在个人修养和政治治理方面的智慧。这些内容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