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子之正于公族者,教之以孝弟、睦友、子爱,明父子之义、长幼之序。其朝于公:内朝,则东面北上;臣有贵者,以齿。其在外朝,则以官,司士为之。其在宗庙之中,则如外朝之位。宗人授事,以爵以官。其登馂献受爵,则以上嗣。庶子治之,虽有三命,不逾父兄。其公大事,则以其丧服之精粗为序。虽于公族之丧亦如之,以次主人。若公与族燕,则异姓为宾,膳宰为主人,公与父兄齿。族食,世降一等。其在军,则守于公祢。公若有出疆之政,庶子以公族之无事者守于公宫,正室守大庙,诸父守贵宫贵室,诸子诸孙守下宫下室。五庙之孙,祖庙未毁,虽为庶人,冠,取妻,必告;死,必赴;练祥则告。族之相为也,宜吊不吊,宜免不免,有司罚之。至于赗赙承含,皆有正焉。公族其有死罪,则磬于甸人。其刑罪,则纤剸,亦告于甸人。公族无宫刑。狱成,有司谳于公。其死罪,则曰「某之罪在大辟」;其刑罪,则曰「某之罪在小辟」。公曰:「宥之。」有司又曰:「在辟。」公又曰:「宥之。」有司又曰:「在辟。」及三宥,不对,走出,致刑于于甸人。公又使人追之曰:「虽然,必赦之。」有司对曰:「无及也!」反命于公,公素服不举,为之变,如其伦之丧。无服,亲哭之。公族朝于内朝,内亲也。虽有贵者以齿,明父子也。外朝以官,体异姓也。宗庙之中,以爵为位,崇德也。宗人授事以官,尊贤也。登馂受爵以上嗣,尊祖之道也。丧纪以服之轻重为序,不夺人亲也。公与族燕则以齿,而孝弟之道达矣。其族食世降一等,亲亲之杀也。战则守于公祢,孝爱之深也。正室守大庙,尊宗室,而君臣之道着矣。诸父诸兄守贵室,子弟守下室,而让道达矣。五庙之孙,祖庙未毁,虽及庶人,冠,取妻必告,死必赴,不忘亲也。亲未绝而列于庶人,贱无能也。敬吊临赙赗,睦友之道也。古者,庶子之官治,而邦国有伦;邦国有伦,而众乡方矣。公族之罪,虽亲不以犯有司,正术也,所以体百姓也。刑于隐者,不与国人虑兄弟也。弗吊,弗为服,哭于异姓之庙,为忝祖远之也。素服居外,不听乐,私丧之也,骨肉之亲无绝也。公族无宫刑,不剪其类也。天子视学,大昕鼓征,所以警众也。众至,然后天子至。乃命有司行事。兴秩节,祭先师先圣焉。有司卒事,反命。始之养也:适东序,释奠于先老,遂设三老五更群老之席位焉。适馔省醴,养老之珍,具;遂发咏焉,退修之以孝养也。反,登歌清庙,既歌而语,以成之也。言父子、君臣、长幼之道,合德音之致,礼之大者也。下管《象》,舞《大武》。大合众以事,达有神,兴有德也。正君臣之位、贵贱之等焉,而上下之义行矣。有司告以乐阕,王乃命公侯伯子男及群吏曰:「反!养老幼于东序。」终之以仁也。是故圣人之记事也,虑之以大,爱之以敬,行之以礼,修之以孝养,纪之以义,终之以仁。是故古之人一举事而众皆知其德之备也。古之君子,举大事,必慎其终始,而众安得不喻焉?《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诗 节选自《礼记·文王世子》,其内容涉及朝见王季、问安与内侍通报等,译文为文王作为太子,每天三次向其父王季请安。每次鸡鸣起床后,他会穿戴整齐,前往王季寝宫外询问内竖的侍者,了解父王今日安否,并表现出对父王安康的关心和喜悦之情。

  1. 朝见王季:文王作为太子,每天三次向其父王季请安。这是对父王的尊重及对日常朝政事务的关注。

  2. 问安与内侍通报:每次鸡鸣起床后,他会穿戴整齐,前往王季寝宫外询问内竖的侍者,了解父王今日安否。这种细节反映了他对父王健康的极度关心和重视,同时也表现了他严谨的治事态度和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3. 表达关切与喜悦:当内竖回报父王健康无碍时,文王面露喜色,显示出他内心的喜悦和安心。文王的这种反应不仅体现了他对父亲健康的高度关注,也展示了他深沉的家庭责任感和孝道精神。

  4. 饮食起居关怀:文王在向父王请安时,也会询问父王的饮食起居情况,如“食上,必在,视寒暖之节,食下,问所膳”,这说明他对父王日常生活的细致入微,以及对父王健康状况的极大关切。

  5. 父子关系与礼仪教育:文王的行为不仅是对父王的日常问候,更是古代儒家强调的“孝”的实践。通过这种日常互动,文王向天下展示了他对孝道的重视以及通过礼仪教化来维护家庭和谐与社会秩序的理念。

  6. 身体力行的领导:文王对父王的关心和孝行也影响了其子武王,表明了孝道在家族内部代代相传的重要性。武王能够以文王为榜样,继承和发扬这种孝道精神,这对维护家族团结和社会安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