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之为世子,朝于王季,日三。鸡初鸣而衣服,至于寝门外,问内竖之御者曰:「今日安否何如?」内竖曰:「安。」文王乃喜。及日中,又至,亦如之。及莫,又至,亦如之。其有不安节,则内竖以告文王,文王色忧,行不能正履。王季腹膳,然后亦复初。食上,必在,视寒暖之节,食下,问所膳;命膳宰曰:「末有原!」应曰:「诺。」然后退。武王帅而行之,不敢有加焉。文王有疾,武王不脱冠带而养。文王一饭,亦一饭;文王再饭,亦再饭。旬有二日乃间。文王谓武王曰:「女何梦矣?」武王对曰:「梦帝与我九龄。」文王曰:「女以为何也?」武王曰:「西方有九国焉,君王其终抚诸?」文王曰:「非也。古者谓年龄,齿亦龄也。我百尔九十,吾与尔三焉。」文王九十七乃终,武王九十三而终。成王幼,不能莅阼,周公相,践阼而治。抗世子法于伯禽,欲令成王之知父子、君臣、长幼之道也;成王有过,则挞伯禽,所以示成王世子之道也。文王之为世子也。
文王朝见王季,每日三次。鸡鸣起床,整理衣冠,直至寝门之外,询问内侍是否安好。
“问内竖之御者曰:今日安否何如?”。
文王在一日之初便关心国家大事,体现了他作为国君的责任和担当。同时,这也展示了他对人民的关心和爱护。他通过询问内侍,来了解国家的安危情况,这种细致入微的关心,使得他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这不仅展现了他的智慧和才能,也体现了他对百姓的关怀和爱护。
整日三访寝门外,不辞辛劳、时刻关注国事。
文王每日三次亲自来到寝门外,询问内侍国家安危如何,这种亲力亲为的精神令人感动。这不仅是对他自身责任的体现,更是对国家和人民深深的关怀。通过这种方式,文王不仅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国家的问题,更能展现出他对人民深沉的爱意。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文王乃喜。”。
当内侍告诉他国家平安时,文王内心的喜悦溢于言表,这种喜悦不仅仅是因为国家的安稳,更是为了看到人民生活的安宁和幸福。这种喜悦是发自内心的,充满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文王的这种情感,激励着他继续为国家和人民付出努力。
“及日中,又至,亦如之。及莫,又至,亦如之。”。
“文王乃喜。”。
除了每日早晨的一次询问,文王在中午和傍晚也会亲自到寝门外查看国家的情况。这种持续的关注和关心,充分体现了他对于国家和人民的深深牵挂。无论是在什么时间,只要国家出现问题,他都愿意第一时间出现,亲自去查看和处理。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成为了历史上备受尊敬和爱戴的君主。
“其有不安节,则内竖以告文王,文王色忧,行不能正履。”。
当发现有人不守规矩时,文王会表现出忧虑之情,甚至走路都变得不稳,这是因为他担心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的幸福。这种担忧和忧虑,源于他对国家的深深热爱和对人民的深切关怀。他始终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无论何时何地都会全力以赴地去维护和保护他们。
“王季腹膳,然后亦复初。”。
在王季进食时,文王也会遵循相同的习惯,保持同样的饮食规律,这显示了他对王季的尊重以及对传统礼仪的遵守。同时,这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细节的重视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这种尊重和遵守不仅体现在他的行为上,也体现在他对国家的治理上。通过遵守这些传统礼仪和规范,文王希望建立一种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和谐的国家氛围。
“食上,必在,视寒暖之节;食下,问所膳;命膳宰曰:“末有原!”应曰:“诺。”然后退。”。
“王季腹膳,然后亦复初。”。
在用餐时,文王总是先吃上等的食物,然后根据天气的冷热调整饮食的温度。在用餐过程中,他会询问所食用的食物的种类,以确保食物的新鲜和卫生。当命令膳宰准备食物时,他会明确要求食物的质量标准。这些细节都体现了他对饮食的高度重视和对身体健康的关爱。通过这样严谨的饮食管理,文王希望能够保持身体健康,更好地为国家服务。
“文王一饭,亦一饭;文王再饭,亦再饭。”。
“旬有二日乃间”。
文王每天只吃一餐饭,但每次吃饭都非常珍惜,确保每一口都能品尝到美味的味道。这种饮食习惯不仅体现了他的节俭和自律,更是一种对食物的尊重和对生命的珍视。通过这样的饮食管理,文王希望能够保持身体健康,更好地为国家服务。
“文王九十七乃终,武王九十三而终。”。
“成王幼,不能莅阼”。
“周公相,践阼而治。”。
文王活到97岁才去世,而武王则在他83岁时就去世了。这种长寿和早逝的差异,既体现了他们各自的命运和个人经历,也反映了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成王年幼时无法承担重任,因此周公代为执政,最终实现了国家的安定和发展。这段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强大的国家需要一个有能力的领导者,而一个领导者也需要具备卓越的领导力和智慧。
“抗世子法于伯禽”。
“欲令成王之知父子、君臣、长幼之道也”;“成王有过,则挞伯禽”。
文王制定了一套严格的家规家法,这套规则后来被命名为”抗世子法”。这一制度旨在教育成王如何正确对待家庭关系和国家事务。当成王犯错时,他会用鞭子抽打伯禽以示警戒。这种做法既是对成王的教育方式,也是对成王的一种鞭策和激励。通过这种方式,文王希望成王能够明白家庭的规矩和国家的法则,从而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君主。这种教育和引导方式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它不仅有助于培养出优秀的领导者,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文王之为世子也”[译文参考。
《礼记·文王世子》记录了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家庭教育和政治制度。该文本详细记述了周文王作为太子时的各种行为举止与日常活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道德规范和文化背景。其中,文王每日多次探望内侍,关心国家事务,显示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他坚持每日三餐的规律性饮食,体现出他的生活俭朴与自律。此外,他还制定了一系列家规家法,以教育继承人如何正确处理家庭和国家的关系。这些内容都为我们研究古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