贱不诔贵,幼不诔长,礼也。唯天子,称天以诔之。诸侯相诔,非礼也。
曾子问曰:「君出疆以三年之戒,以椑从。君薨,其入如之何?」孔子曰:「共殡服,则子麻,弁绖,疏衰,菲,杖。入自阙,升自西阶。如小敛,则子免而从柩,入自门,升自阼阶。君大夫士一节也。」曾子问曰:「君之丧既引,闻父母之丧,如之何?」孔子曰:「遂。既封而归,不俟子。」曾子问曰:「父母之丧既引,及涂,闻君薨,如之何?」孔子曰:「遂。既封,改服而往。」
曾子问曰:「宗子为士,庶子为大夫,其祭也如之何?」孔子曰:「以上牲祭于宗子之家。祝曰:『孝子某为介子某荐其常事。』若宗子有罪,居于他国,庶子为大夫,其祭也,祝曰:『孝子某使介子某执其常事。』摄主不厌祭,不旅,不假,不绥祭,不配。布奠于宾,宾奠而不举,不归肉。其辞于宾曰:『宗兄、宗弟、宗子在他国,使某辞。』」曾子问曰:「宗子去在他国,庶子无爵而居者,可以祭乎?」孔子曰:「祭哉!」请问:「其祭如之何?」孔子曰:「望墓而为坛,以时祭。若宗子死,告于墓而后祭于家。宗子死,称名不言孝,身没而已。子游之徒,有庶子祭者以此,若义也。今之祭者,不首其义,故诬于祭也。」
以下是对《礼记》中的《曾子问》部分诗句的逐句释义及相应的译文:
原文:“贱不诔贵,幼不诔长,礼也。唯天子,称天以诔之。”
译文:地位低的人不得指责地位高的人,年幼的人不得指责年长的人,这是符合礼仪的规矩。只有天子才有权用“天”来谴责别人。
注释与赏析:此段诗强调了尊卑有别和礼仪的重要性,体现了儒家对于等级制度的推崇,同时指出天子拥有最高无上的道德权威,能够用最高的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
原文:“君之丧既引,闻父母之丧,如之何?”
译文:国君的丧事已经结束,听说自己的父母去世了,该怎么办呢?。
译文:孔子回答:“就继续你的哀戚吧。既然国君的丧事结束了,那就不要等他回来再处理这些事。”。
注释与赏析:这句话反映了孔子对于孝道的强调,即子女在父母的丧事期间应持续表达哀悼之情,即使国君的丧事已经结束。
原文:“宗子为士,庶子为大夫,其祭也如之何?”
译文:如果作为宗子的子弟是士,而庶子的子弟则是大夫,那他们在祭祀时应该如何对待呢?。
译文:孔子回答:“应该以上牲祭祀祖先。祭司说:‘孝子某为介子某荐其常事。’如果宗子有罪,住在其他国家,庶子的子弟作为大夫,祭祀时,祭司说:‘孝子某使介子某执其常事。’摄主不厌祭,不旅(同“旅”,指祭祀仪式),不假(指不借给他人)祭,不绥祭(指不举行慰劳祭祀),不配。布奠于宾,宾奠而不举,不归肉。其辞于宾曰:‘宗兄、宗弟、宗子在他国,使某辞。’””。
译文:宗子的子弟是士的话,而庶子的子弟是大夫的话,他们在祭祀时应该如何行事?。
译文:按照这样的规定行事。如果宗子死了,要先在宗子墓前进行祭祀,然后再到家里去祭祀。
译文:宗子的子弟是士,而庶子的子弟是大夫的话,如果在他国遇到宗子的亲属,应该怎么做呢?。
译文:如果宗子的亲属在别国,使者要向宗子的亲属表示哀悼。。
译文:“宗子去在他国,庶子无爵而居者,可以祭乎?”
译文:如果宗子的子弟居住在别的国家,没有爵位但是居住在那里,可以祭祀吗?。
译文:孔子回答道:“祭祀呀!”然后询问:“那他们该如何祭祀?”。
译文:祭祀的时候,要在墓地上筑起坛台来进行祭祀。如果宗子已经死亡,就要先到宗子的墓地上祭祀,然后才可以在自己家里祭祀。
译文:如果宗子的子弟在别国,没有爵位但是居住在那里,可以祭祀吗?。
译文:祭祀的时候,要首先在墓地上筑起坛台来进行祭祀。如果宗子已经死亡,就要先去墓地上祭祀,然后在自己家里祭祀。
《曾子问》不仅展现了儒家对于礼仪和孝道的重视,还深刻地描绘了不同社会阶层在特定场合下的行为规范。从国君的丧事到庶子在宗子去世后如何祭祀,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儒家对于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的期望和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