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问曰:「三年之丧,吊乎?」孔子曰:「三年之丧,练,不群立,不旅行。君子礼以饰情,三年之丧而吊哭,不亦虚乎?」曾子问曰:「大夫、士有私丧,可以除之矣,而有君服焉,其除之也如之何?」孔子曰:「有君丧服于身,不敢私服,又何除焉?于是乎有过时而弗除也。君之丧,服除而后殷祭,礼也。」曾子问曰:「父母之丧,弗除可乎?」孔子曰:「先王制礼,过时弗举,礼也;非弗能勿除也,患其过于制也,故君子过时不祭,礼也。」

曾子问曰:「君薨,既殡,而臣有父母之丧,则如之何?」孔子曰:「归居于家,有殷事,则之君所,朝夕否。」曰:「君既启,而臣有父母之丧,则如之何?」孔子曰:「归哭而反送君。」曰:「君未殡,而臣有父母之丧,则如之何?」孔子曰:「归殡,反于君所,有殷事则归,朝夕否。大夫,室老行事;士,则子孙行事。大夫内子,有殷事,亦之君所,朝夕否。」

诗句

曾子问曰:「三年之丧,吊乎?」孔子曰:「三年之丧,练,不群立,不旅行。君子礼以饰情,三年之丧而吊哭,不亦虚乎?」    
大夫、士有私丧,可以除之矣,而有君服焉,其除之也如之何?」    
父母之丧,弗除可乎?」    
君薨,既殡,而臣有父母之丧,则如之何?」    

译文

  1. 曾子问道:“三年的丧期,需要去吊唁吗?”孔子回答说:“三年的丧期,是练的时候,不可以单独站立,也不可以远行。君子通过礼节来表达哀情,在三年的丧期内吊唁哭泣,这不是过于空虚了吗?”
  2. 大夫和士如果有自己的私丧事,是否可以除去呢?有国君的丧服在身上,又怎么能除去呢?孔子说:“有国君的丧服在身,不敢穿自己平常的衣服,又怎么可以除去呢?于是乎过了丧服的期限而不除去。”
  3. 父母去世,不能除去吗?”孔子回答说:“先王制定礼仪,过了丧期的就不再举行祭祀,这是为了礼仪上的规矩;并不是不能举行祭祀,只是担心它超过了礼的制度,所以君子过了丧期的就不再举行祭祀,这是为了礼仪上的规矩。”
  4. 国君去世,已经殡葬完毕,但臣下有父母去世,该怎么办?”孔子回答说:“回家守丧,如果有重要的事务,就去国君那里,早晚不参加。”
  5. “国君刚刚去世,但臣下有父母去世,该怎么办?”孔子说:“回到家里守丧,如果有重要的事务,就到国君那里去,早晚不参与。”
  6. “国君还没有殡葬完毕,但臣下有父母去世,该怎么办?”孔子回答说:“回到家中守丧,然后返回到国君那里,如果有重要的事情,就回家,早晚不参与。大夫负责处理家内事务,士就由子孙负责处理。大夫的内妾如果有重要事情,也要去国君那里,早晚不参与。”

注释

  • 曾子问曰:曾子是孔子的弟子之一,此处提问体现了儒家学派重视实践的传统。
  • 三年之丧,吊乎?:三年之丧是指为父母或祖父母去世服制满三年的丧期,期间不得见喜事,也不能参加喜庆活动。“吊”在这里指的是对死者表示哀悼和慰问。
  • :练是指练束的意思,这里指开始准备守丧的状态。
  • 君子礼以饰情:君子遵循礼仪来修饰自己的情感,表现出哀伤之情。
  • 大夫、士有私丧,可以除之矣:这里的“除”指的是去掉丧服,恢复平日的生活。
  • 归居于家:回到家中居住,表示在家中守丧。
  • 朝夕否:早晨夜晚都不参与任何活动。
  • 内子:这里指大夫的妻子。
  • 大夫,室老行事:大夫负责家中事务的处理者,即大夫的妻子或其他家庭成员。
  • :士指一般官吏或平民百姓。
  • 室老:古代官署中的高级官员。
  • 殷事:重要的国事或者家族的重要事务。
  • 朝夕否:早晨夜晚都不参与任何活动,表示完全在家守丧。

赏析

此文反映了孔子对守丧礼仪的重视以及对道德规范的强调。孔子认为,守丧是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尊重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维护社会道德和家庭和谐的重要环节。他倡导的是一种内心的修养和行为上的克制,强调通过守丧来体现个人的德行和对生命的敬重。同时,文中也展示了儒家对于丧服制度的严谨和对传统礼仪的坚持。这种观念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