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游问曰:「丧慈母如母,礼与?」孔子曰:「非礼也。古者,男子外有傅,内有慈母,君命所使教子也,何服之有?昔者,鲁昭公少丧其母,有慈母良,及其死也,公弗忍也,欲丧之,有司以闻,曰:『古之礼,慈母无服,今也君为之服,是逆古之礼而乱国法也;若终行之,则有司将书之以遗后世。无乃不可乎!』公曰:『古者天子练冠以燕居。』公弗忍也,遂练冠以丧慈母。丧慈母,自鲁昭公始也。」

曾子问曰:「诸侯旅见天子,入门,不得终礼,废者几?」孔子曰:「四。」请问之。曰:「大庙火,日食,后之丧,雨沾服失容,则废。如诸侯皆在而日食,则从天子救日,各以其方色与其兵。大庙火,则从天子救火,不以方色与兵。」曾子问曰:「诸侯相见,揖让入门,不得终礼,废者几?」孔子曰:「六。」请问之。曰:「天子崩,大庙火,日食,后夫人之丧,雨沾服失容,则废。」曾子问曰:「天子尝禘郊社五祀之祭,簠簋既陈,天子崩,后之丧,如之何?」孔子曰:「废。」曾子问曰:「当祭而日食,太庙火,其祭也如之何?」孔子曰:「接祭而已矣。如牲至,未杀,则废。天子崩,未殡,五祀之祭不行;既殡而祭,其祭也,尸入,三饭不侑,酳不酢而已矣。自启至于反哭,五祀之祭不行;已葬而祭,祝毕献而已。」曾子问曰:「诸侯之祭社稷,俎豆既陈,闻天子崩、后之丧、君薨、夫人之丧,如之何?」孔子曰:「废。自薨比至于殡,自启至于反哭,奉帅天子。」曾子问曰:「大夫之祭,鼎俎既陈,笾豆既设,不得成礼,废者几?」孔子曰:「九。」请问之。曰:「天子崩、后之丧、君薨、夫人之丧、君之大庙火、日食、三年之丧、齐衰、大功,皆废。外丧自齐衰以下,行也。其齐衰之祭也,尸入,三饭不侑,酳不酢而已矣;大功酢而已矣;小功、缌,室中之事而已矣。士之所以异者,缌不祭,所祭于死者无服则祭。」

诗句:礼记 · 曾子问译文:古时,男子外有傅,内有慈母,君命所使教子也,何服之有?
注释:礼记是古代中国的一部礼仪书籍,曾子问是指孔子对曾子关于礼仪的提问进行回答。慈母无服是指古代的丧事中,女子不参与正式的丧礼,因此慈母没有丧服。
赏析:这首诗通过孔子的回答,阐述了古代丧礼中对于男性和女性角色的不同安排。孔子强调了古代礼制中对于男性的特定角色和责任,以及女性在丧礼中的特殊地位。同时,他也指出了这种传统观念与现代社会的冲突和变革。

诗句:公曰:「古者天子练冠以燕居。」公弗忍也,遂练冠以丧慈母。丧慈母,自鲁昭公始也。
译文:鲁昭公因为不忍心而选择用练(淡白色的丝线)代替原本的黑色丧帽来哀悼慈母。这是历史上首次采用练冠来哀悼已故的慈母。
注释:”练”是一种浅色的丝线,这里指的是黑色的丧帽被改为淡白色。
赏析:此部分反映了鲁昭公在面对悲痛时的情感挣扎,他选择了一个非传统的哀悼方式来表达对母亲的哀思,从而开创了一个新的哀悼习俗。这也体现了古代社会中人们面对死亡时情感上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诗句:诸侯相见,揖让入门,不得终礼,废者几?孔子曰:「六。」请问之。曰:「天子崩,大庙火,日食,后之丧,雨沾服失容,则废。」
译文:当诸侯相见时,他们按照礼节互相行礼进入厅堂,但是无法遵守整个礼节仪式就被中断了,这种情况有几次呢?孔子回答说:“有六次。”然后询问具体的几次情况。
注释:”六”可能是对次数的一个模糊表述,具体次数可能因不同的场合、时间或具体情况而略有差异。
赏析:这段对话展示了古代礼仪中关于突发事件的处理方式。当遇到重大灾难或不幸事件时,为了保护在场的所有人不受伤害,礼仪程序可能会被打断,这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秩序和安全的重视。

诗句:如诸侯皆在而日食,则从天子救日,各以其方色与其兵。
译文:如果所有诸侯都在现场但发生了日食,那么就会跟随天子一起救援太阳,并且使用各自的方向和颜色以及军队来进行援助。
注释:这里的“方色”指的是各个诸侯国的颜色,而“兵”通常指的是军队。
赏析:这部分展现了古代诸侯之间的团结协作和共同应对困难的决心。尽管面临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诸侯们还是选择了合作和互助的方式,共同维护社会稳定和和谐。

诗句:如诸侯皆在而日食,则从天子救日,各以其方色与其兵。
译文:如果在诸侯都在场的情况下发生日食,那么将遵循孔子的建议,即诸侯会帮助拯救太阳。同时,根据各自国家的颜色和军队来提供援助。
注释:孔子在这里强调了在面对自然灾害和其他紧急情况时,应采取集体行动而不是单独行动的重要性。
赏析:这一观点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集体主义精神,强调在困难时刻应该团结一致,共同应对挑战。这种精神在今天的社会实践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诗句:如大国亡,则从之。
译文:如果一个大国遭受灭亡,那么其他大国将跟随其行动。
注释:这里的“从之”意味着支持或跟随其他国家的行动。
赏析:这表明古代国际关系中的相互依赖和合作精神,即使在面对国家危机时,各国也会选择联合起来,共同面对外部威胁。

诗句:诸侯相见,揖让入门,不得终礼,废者几?孔子曰:「四。」请问之。曰:「天子崩,大庙火,日食,后夫人之丧,雨沾服失容,则废。」
译文:当诸侯相见时,他们按照礼节互相行礼进入厅堂,但是无法遵守整个礼节仪式就被中断了,这种情况有几次呢?孔子回答说:“四次。”然后询问具体的几次情况。
注释:”四”同样可能是对次数的一个模糊表述,具体次数可能因不同的场合、时间或具体情况而略有差异。
赏析:这段对话进一步展示了古代礼仪中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理方式。当遇到重大灾难或不幸事件时,为了保护在场的所有人不受伤害,礼仪程序可能会被打断,这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秩序和安全的重视。

诗句:大夫之祭,鼎俎既陈,笾豆既设,不得成礼,废者几?孔子曰:“九”。请问之。”曰:“天子崩、后之丧、君薨、夫人之丧,君之大庙火、日食、三年之祭、齐衰、大功,皆废。外丧自齐衰以下,行也。其齐衰之祭也,尸入,三饭不侑,酳不酢而已矣;大功酢而已矣;小功、缌,室中之事而已矣。”
译文:当大夫举行祭祀时,鼎和俎已经摆放整齐,笾和豆已经设置好。但是无法完成完整的祭祀仪式,这种情况有几次呢?孔子回答说:“九次。”然后询问具体的几次情况。
注释:”九”可能是对次数的一个模糊表述,具体次数可能因不同的场合、时间或具体情况而略有差异。
赏析:这段对话进一步探讨了不同等级官员在遇到重要事件时的礼仪处理方式。从国君到大夫再到士,每个级别的官员都必须遵守特定的礼仪规范,一旦这些规范被打破,就意味着整个礼仪仪式的失败。这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礼仪制度的重视和严格执行。

诗句:如诸侯之觐见,揖让入门,不得终礼,废者几?孔子曰:「六。」「请问之。」曰:「天子崩,大庙火,日食,后之丧,雨沾服失容,则废。如诸侯之相见,揖让入门,不得终礼,废者几?」孔子曰:「九。」请问之。「曰:「天子崩,大庙火,日若食则废。」
曾子曰:「夫子曰。」
译文:当诸侯觐见时,他们按照礼节互相行礼进入厅堂,但是无法遵守整个礼节仪式就被中断了,这种情况有几次呢?孔子回答说:“六次。”然后询问具体的几次情况。然后询问是否还有其他类似的情况出现。孔子回答说:“九次。”然后再次询问。

注释:这里的“夫子”指的是曾子,他是孔子的学生之一。

赏析:这段对话继续展示了古代礼仪中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理方式。从国君到诸侯再到大夫,各个级别的官员都必须严格遵守礼仪规则,一旦这些规则被打破或者不能被遵守,就意味着整个礼仪仪式的失败。这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礼仪制度的重视和严格执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