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怿,恭敬而温文。立大傅、少傅以养之,欲其知父子、君臣之道也。大傅审父子、君臣之道以示之;少傅奉世子,以观大傅之德行而审喻之。大傅在前,少傅在后;入则有保,出则有师,是以教喻而德成也。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保也者,慎其身以辅翼之而归诸道者也。《记》曰:「虞、夏、商、周,有师保,有疑丞。」设四辅及三公。不必备,唯其人。语使能也。君子曰德,德成而教尊,教尊而官正,官正而国治,君之谓也。仲尼曰:「昔者周公摄政,践阼而治,抗世子法于伯禽,所以善成王也。闻之曰:为人臣者,杀其身有益于君则为之,况于其身以善其君乎?周公优为之!」是故知为人子,然后可以为人父;知为人臣,然后可以为人君;知事人,然后能使人。成王幼,不能莅阼,以为世子,则无为也,是故抗世子法于伯禽,使之与成王居,欲令成王之知父子、君臣、长幼之义也。君之于世子也,亲则父也,尊则君也。有父之亲,有君之尊,然后兼天下而有之。是故,养世子不可不慎也。行一物而三善皆得者,唯世子而已。其齿于学之谓也。故世子齿于学,国人观之曰:「将君我而与我齿让何也?」曰:「有父在则礼然,然而众知父子之道矣。」其二曰:「将君我而与我齿让何也?」曰:「有君在则礼然,然而众着于君臣之义也。」其三曰:「将君我而与我齿让何也?」曰:「长长也,然而众知长幼之节矣。」故父在斯为子,君在斯谓之臣,居子与臣之节,所以尊君亲亲也。故学之为父子焉,学之为君臣焉,学之为长幼焉,父子、君臣、长幼之道得,而国治。语曰:「乐正司业,父师司成,一有元良,万国以贞。」世子之谓也。周公践阼。
文王世子的诗句逐句释义如下:
- 诗:“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怿,恭敬而温文。”
- 译文:礼乐在内心和外表之间交错作用,因此他的成就令人喜悦。
- 注释:这里强调了礼乐教育对于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性,礼乐不仅能够陶冶情操,还能够培养人的外在行为和举止。
- 赏析:这句话揭示了礼乐教育对于塑造个人品格的深远影响,强调了内在修养与外在表现的统一。
- 诗:“立大傅、少傅以养之,欲其知父子、君臣之道也。”
- 译文:设立大傅和小傅来教导他们,希望他们了解父子、君臣的道理。
- 注释:这里的“大傅”指的是负责教导太子的老师,“小傅”则是指辅助太子的老师。他们的任务是教授太子关于家庭伦理和政治理念的知识。
- 赏析:这句话反映了古代教育体系中对师生关系的尊重以及对教育内容的精心设计。
- 诗:“大傅审父子、君臣之道以示之;少傅奉世子,以观大傅之德行而审喻之。”
- 译文:大傅审视父子、君臣的道理并向世子展示;少傅观察大傅的德行并给予适当的启示。
- 注释:这里的“大傅”和“少傅”分别指代教导太子的两位老师,他们通过实际行动和言传身教来向太子传授知识和智慧。
- 赏析:这句话描绘了古代教育中的师承关系和师生互动,强调了教师在传承文化和道德价值观中的作用。
- 诗:“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保也者,慎其身以辅翼之而归诸道者也。”
- 译文:师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保者,慎其身以辅翼之而归诸道者也。
- 注释:这里的“师”和“保”是两种不同的角色,“师”主要负责教授知识,“保”则更多地关注保护和引导。
- 赏析:这句话强调了教育中师德和师能的重要性,以及作为学生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 诗:“不必备,唯其人。语使能也。”
- 译文:不必必备全才,只要有才能的人就可以了。
- 注释:这里的“必”意味着一定或全部,“其人”指的是有才能的人。
- 赏析:这句话传达了一种宽容的教育理念,即教育应该更加注重个体的才能和特点,而不是过分追求全面的教育。
- 诗:“君子曰德,德成而教尊,教尊而官正,官正而国治,君之谓也。”
- 译文:君子说:“德,德成而教尊,教尊而官正,官正而国治,君之谓也。”
- 注释:这里的“君子”指的是有远见卓识的人,“德”代表道德和仁德。
- 赏析:这句话强调了道德和教育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以及领导者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重要性。
- 诗:“仲尼曰:昔者周公摄政,践阼而治,抗世子法于伯禽,所以善成王也。”
- 译文:孔子说:“过去周公摄政,登帝位后治理天下,把治国的方法教给伯禽,是为了帮助成王治理好国家。”
- 注释:这里的“仲尼”指的是孔子,“周公”指的是周公旦。
- 赏析:“抗世子法于伯禽”指的是周公对年轻的世子伯禽进行教育和训练,使其具备治理国家的能力。
- 这句话体现了古代儒家教育思想中的师承关系和师徒传承的重要性。
《文王世子》不仅是一篇记载古代教育制度的文献,更是一篇具有深刻道德教育和哲学思考的作品。它通过对文王、武王以及周公等历史人物的描述,展现了古代教育的精髓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