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臧文仲安知礼!夏父弗綦逆祀,而弗止也。燔柴于奥,夫奥者,老妇之祭也,盛于盆,尊于瓶。礼也者,犹体也。体不备,君子谓之不成人。设之不当,犹不备也。」
礼有大有小,有显有微。大者不可损,小者不可益,显者不可掩,微者不可大也。故《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其致一也。未有入室而不由户者。君子之于礼也,有所竭情尽慎,致其敬而诚若,有美而文而诚若。君子之于礼也,有直而行也,有曲而杀也,有经而等也,有顺而讨也,有摭而播也,有推而进也,有放而文也,有放而不致也,有顺而摭也。三代之礼一也,民共由之。或素或青,夏造殷因。周坐尸,诏侑武方;其礼亦然,其道一也;夏立尸而卒祭;殷坐尸。周旅酬六尸,曾子曰:「周礼其犹醵与!」
礼器第十
孔子曰:“臧文仲安知礼!夏父弗綦逆祀,而弗止也。燔柴于奥,夫奥者,老妇之祭也,盛于盆,尊于瓶。礼也者,犹体也。体不备,君子谓之不成人。设之不当,犹不备也。”
礼有大有小,有显有微。大者不可损,小者不可益,显者不可掩,微者不可大也。故《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其致一也。未有入室而不由户者。君子之于礼也,有所竭情尽慎,致其敬而诚若,有美而文而诚若。君子之于礼也,有直而行也,有曲而杀也,有经而等也,有顺而讨也,有摭而播也,有推而进也,有放而文也,有放而不致也,有顺而摭也。三代之礼一也,民共由之。或素或青,夏造殷因。周坐尸,诏侑武方;其礼亦然,其道一也;夏立尸而卒祭;殷坐尸。周旅酬六尸,曾子曰:「周礼其犹醵与!」
译文:孔子说:“臧文仲哪里懂得礼?夏父弗綦的逆祀行为,却没有停止。在屋角焚烧木柴,这木柴是老妇人用来祭祀的,比盆子还要多,比瓶子还要高。礼的本质就像身体一样,如果身体不完整,君子就会认为这个人不是一个合格的君子。如果设置不当,那就相当于没有设置。” 礼仪既有大有小、有的明显有的不明显,有大的不可以减少,小的不可以增加。显而易见的不可以掩盖,细微的不能扩大。所以《经礼》三百篇,《曲礼》三千篇,它们的本意是一样的。进入房屋之前都要经过门户。君子对于礼的尊重和遵循,会竭尽全力、谨慎小心地去实践,表现出敬意并且真诚地对待,既美好又文饰地真诚对待。君子对礼的实践,有的直接实行,有的委婉曲折但最终会达到目的,有的按照一定的规则平等对待,有的顺应自然但有所作为,有的只是随意散布而没有明确的目的,有的虽然有所推广但不会坚持到底,有的虽然有所放任但不会导致不良后果,有的顺应自然且有条理地推行。夏朝、商朝、周朝的礼制都是相同的,民众共同遵守。有的以白色为主,有的是以青色为主,夏代模仿殷代而制定礼制;周代的礼制则是坐着执行的,并有召见武官来辅佐。这些礼节也是如此,夏代立着尸进行祭祀,殷代则是坐着执行的。周代举行宴会时六个人一起饮酒,曾子说:“周代的礼仪就好像是聚会饮酒。”
注释:1. 孔子: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 臧文仲:春秋时期的政治家和文化人物,以智慧著称。
- 夏父弗綦:不详具体指代人物,可能是一个对礼制有所争议的人物。
- 燔柴: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将木材焚烧用于祭祀。
- 奥:古代的一种建筑结构,位于房屋内部,用于举行重要仪式的地方。
- 体:这里指的是身体,比喻为礼仪的整体框架或基础。
- 致:达到某种程度或目标。
- 礼器第十:书名,出自《礼记正义》,讨论礼制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方式。
- 孔子谓子贡瑚琏之器是也:(陆曰:“以其记礼,使人成器。”)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子贡的赞赏,认为子贡能够理解并实践礼的精神。
- 郑玄:东汉时期的著名学者,对《礼记》进行了详细的注解和疏解。
- 孔颖达:唐朝的著名学者,对《礼记正义》进行了注疏。
- 《经礼》三百:古代文献中提到的《经礼》是一部关于礼制的官方经典著作。
- 《曲礼》三千:《曲礼》同样是一部重要的礼制文献,内容涉及日常礼仪的细节。
- 入室不由户:意思是说人们进入房屋之前都需要经过门户。
- 直:直接、坦率地。
- 文:文饰、美化。
- 醵:古汉语中“聚”的意思,此处可能指聚会饮酒或聚集财物等。
- 曾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学生之一。
- 旅酬:古代宴会中的礼仪动作,轮流饮酒。
- 周朝: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
- 夏朝、商朝、周朝:中国历史上先后出现的三个王朝名称。
赏析:
这段文字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于礼的看法以及礼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和发展。通过孔子的话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礼的重要性以及礼在社会中的作用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同时,这段文字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于礼仪的重视和遵循。通过对礼的解释和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