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曰:甘受和,白受采;忠信之人,可以学礼。苟无忠信之人,则礼不虚道。是以得其人之为贵也。孔子曰:「诵《诗》三百,不足以一献。一献之礼,不足以大飨。大飨之礼,不足以大旅。大旅具矣,不足以飨帝。」毋轻议礼!子路为季氏宰。季氏祭,逮暗而祭,日不足,继之以烛。虽有强力之容、肃敬之心,皆倦怠矣。有司跛倚以临祭,其为不敬大矣。他日祭,子路与,室事交乎户,堂事交乎阶,质明而始行事,晏朝而退。孔子闻之曰:「谁谓由也而不知礼乎?」

礼器第十

君子言:“甘受和,白受采。”忠信之人,可以学礼。苟无忠信之人,则礼不虚道。是以得其人之为贵也。孔子曰:“诵《诗》三百,不足以一献。一献之礼,不足以大飨。大飨之礼,不足以大旅。大旅具矣,不足以飨帝。”毋轻议礼!子路为季氏宰。季氏祭,逮暗而祭,日不足,继之以烛。虽有强力之容、肃敬之心,皆倦怠矣。有司跛倚以临祭,其为不敬大矣。他日祭,子路与,室事交乎户,堂事交乎阶,质明而始行事,晏朝而退。孔子闻之曰:“谁谓由也而不知礼乎?”

译文:君子说:“甘于和睦,乐于接受采择。”忠信的人,可以学习礼仪。如果没有忠信之人,那么礼仪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得到他们的尊重是最重要的。孔子说:“背诵《诗经》三百篇,还不足以进行一次祭祀。一次祭祀的礼节,还不足以进行大型的宴享。进行大型宴享的礼节,还不足以举行大规模的旅行。大规模的旅行都已经准备完毕,但仍不足以去天帝那里祭祀。”不要轻视礼仪!子路担任季氏的家臣。季氏举行祭祀的时候,由于天色昏暗,所以祭祀的时间不够;于是用蜡烛代替太阳,继续进行祭祀仪式。即使他有强盛的外表和严肃恭敬的心志,也已经疲惫不堪了。还有人在主持祭祀时显得懈怠不敬。有一天祭祀的时候,子路参与其中,室内的事交接在门口,堂内的事交接在台阶上,天亮才开始进行祭祀活动,等到傍晚才结束。孔子听到后说:“谁说子路不知道礼仪呢?”

注释:甘受和:甘心接受和谐。白受采:纯洁地接受采择。忠信之人:忠诚守信的人。大备:完备的礼节或德行。礼释回:指通过礼来调整和恢复人的本性。增美质:增加美好的品质。措则正:指施行礼节就能正直行为。施则行:指施行礼节就能行动。如竹箭之有筠也:像竹子一样,有坚韧的纹理(筠)。如松柏之有心也:像松树柏树一样,有坚强的心(心)。两者居天下之大端矣:这两方面处于天下最重要的位置。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一年四季都不变(柯易叶),比喻四季长青,坚贞不渝。外谐而内无:外表和谐而内心没有瑕疵(谐指和谐,无指缺失)。子曰:子曰:“子曰:‘’”:这是孔子的话,“子曰”是对孔子话语的引用。诵《诗》:熟读《诗》。三百:泛指《诗经》。一献之礼:《仪礼》中记载的“三献”之一,指的是献酒的礼节。大飨之礼:大型宴会的礼节。大旅:指大规模旅行。质明:天刚亮的意思。晏朝而退:天已黑但尚未到黄昏就退出现场。孰谓:谁说。由:即仲由,字子路。

赏析:

此文出自《礼记·曲礼下》,讲述的是关于礼仪的重要性及执行礼仪的正确态度。文章强调,只有当人们具备忠信的品质时,才能学习并实践礼仪。同时指出,如果没有忠诚守信的人,那么所谓的礼仪就会变得空洞无物。

文中提及的子路为季氏宰的故事,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即使是最微小的细节也需要用心对待。例如,在祭祀活动中,如果因为时间紧迫而采取不恰当的措施,如使用蜡烛代替日光照明,这不仅影响了仪式的庄重性,还可能影响到参与人的情感体验。此外,故事中子路因参与祭祀而感到疲累,反映出过度劳累不仅损害了他的身心,也会影响他在仪式中的庄重性和效果。

孔子的言论进一步强调了礼仪的重要性,认为“诵《诗》三百,不足以一献”,意味着仅仅背诵《诗经》并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深意;同样,“一献之礼,不足以大飨”,说明单凭一种礼节形式是无法满足大型宴席需求的。因此,要实现“大旅具矣”,即大规模旅行的准备,就必须全面考虑各种细节和环节。

文章最后提醒我们,对礼仪的重视不应只是口头上的空谈,而是应当付诸实际行动。无论是个人修养还是社会交往,都应本着忠信的原则,尊重他人的感受和需要。通过这种实际行动体现的礼节,不仅能增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还能赢得他人的尊敬和信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