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诗句】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
【赏析】
这段文字描绘了战国时期,秦国的谋臣司马错和张仪在面对秦王提问时,激烈辩论的场景。司马错主张用兵攻打蜀国,而张仪则认为应该先攻打韩国。两人的观点针锋相对,展现了两位谋士各自的立场和思考方式。

【译文】
司马错与张仪在秦惠王面前争论,司马错想进攻蜀国,而张仪建议不如攻打韩。
【注释】

  1. 司马错: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曾参与策划多场战争,对秦国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2. 张仪:也是战国时期的著名策士,擅长使用谋略,曾在多个国家间斡旋和平或冲突,对当时的国际局势有深远影响。
  3. 秦惠王:即秦昭襄王,是秦朝的一位国君,他统治时期秦国国力强盛,对外扩张积极。
  4. 争名:争夺荣誉、地位;
  5. 争利:争夺利益;
  6. 三资者备:指具备三种资源(土地、人口、财富);
  7. 易:此处可能指的是简化、变易之意;
  8. 西辟之国:西边偏远的国家;
  9. 戎狄:古代对中国西部游牧民族的一种称呼;
  10. 桀纣之乱:指的是暴虐的统治导致的社会混乱,这里比喻蜀国的混乱;
  11. 豺狼逐群羊:形容力量强大的敌人轻易地将弱小的敌人赶出去;
  12. 名实两附:名声和实际行动相符;
  13. 禁暴止乱:禁止暴乱,维护治安稳定;
  14. 周:指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即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公元前七世纪的周朝;
  15. 与国:盟友国家;
  16. 齐、赵:齐国和赵国,当时位于中原地区的两个国家;
  17. 楚、魏:楚国和魏国,位于南方的两个国家。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展示司马错和张仪之间的辩论,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复杂的政治关系和战争策略。司马错的观点体现了秦国的扩张欲望和对周边国家的征服计划,而张仪则从战略角度出发,提出了先攻韩再图蜀的战略布局。两人的争论不仅展示了各自的政治理念,也反映了当时诸侯纷争的国际格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