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遂曰:“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职,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论,欲以何明?”
太史公曰:“唯唯,否否,不然。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尧舜之盛,《尚书》载之,礼乐作焉。汤武之隆,诗人歌之。《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汉兴以来,至明天子,获符瑞,封禅,改正朔,易服色,受命于穆清,泽流罔极,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诗句:壶遂曰:“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职,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论,欲以何明?”
译文:壶遂说:“在孔子的时代,上面没有英明的君主,下面不能得到任用。所以孔子写了《春秋》,留下空文来断然区分礼节和道义,应当成为一位君王的法律。现在您的时代,上面有贤能的君主,下面能坚守自己的职位。一切都已经齐备,各自都按其应有的位置进行排列,您所论述的内容,想要阐明什么道理呢?”
关键词注释:
- 壶遂:古代的史官,这里指司马迁(太史公)。
- 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此处指司马迁的先人。
- 《春秋》: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鲁国从隐公到哀公十四年的历史。
- 空文:指孔子在《春秋》中留下的一些空白处,这些地方用来说明道德规范和历史事实。
- 当一王之法:成为一位君王的法律,即成为正统的官方史书。
- 明天子:英明的君主。
- 礼乐:古代的一种文化形式,包括礼仪和音乐两个方面。
- 伏羲:传说中的中国神话人物,被认为是人类祖先之一,与八卦有关。
- 《易》八卦:《周易》是一本古代哲学著作,由六十四卦构成,每一卦由三个爻组成,象征天地阴阳的变化规律。
- 尧舜:古代的两个圣明帝王。
- 《尚书》:古代的一部历史文献,记录了上古至周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情况。
- 汤武:商朝的两位君主,商朝被推翻后,他们建立了周朝。
- 诗人歌之:《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许多内容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和政治状况。
- 《春秋采善贬恶》:这是《春秋》的一个重要特点,它不仅记载了历史事件,还通过褒扬善行和批评恶行来体现作者的思想观点。
- 三代:夏、商、周三代。
- 周室:指周朝的王室或政权。
- 非独刺讥而已也:不仅仅是讽刺和谴责,还有更深刻的意义。
- 汉兴以来:汉朝建立以来,即从西汉开始。
- 符瑞:吉祥的征兆或者吉祥物。
- 改正朔:更改历法,调整一年的开始和结束时间。
- 受命于穆清:受到上天的恩赐和命令,这里的“穆”可能是指天帝的名字或称呼,“清”可能是上天赋予的使命。
赏析:
这首诗主要讲述了太史公对《春秋》一书的看法和态度。太史公认为,孔子在《春秋》中留下了很多空白之处,这些地方是用来表达道德规范和历史事实的。他认为,《春秋》不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套道德准则,可以用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当前君主的赞美之情,认为当前的君主英明圣德,能够使国家安定繁荣。然而,他也指出了当前君主的一些不足之处,认为这导致了国家的不安定和社会的动荡。最后,他批评了自己在编写《史记》时,未能充分展现孔子的伟大思想和道德准则,对此感到深深的遗憾。这首诗体现了太史公对于《春秋》这部经典作品的深刻理解和崇高敬意,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当前政治状况的关注和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