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圣人制礼乐,而不制于礼乐。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夫夏、商之衰也,不变法而亡;三代之起也,不相袭而王。故圣人法与时变,礼与俗化。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法度制令,各因其宜。故变古未可非,而循俗未足多也。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百家殊业,而皆务于治。王道缺而《诗》作,周室废,礼义坏,而《春秋》作。《诗》、《春秋》,学之美者也,皆衰世之造也,儒者循之,以教导于世,岂若三代之盛哉!以《诗》、《春秋》为古之道而贵之,又有未作《诗》、《春秋》之时。夫道其缺也,不若道其全也。诵先王之《诗》、《书》,不若闻得其言,闻得其言,不若得其所以言,得其所以言者,言弗能言也。

诗句解读

  • “故圣人制礼乐,而不制于礼乐。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 注释:因此,圣人制定礼乐,但并不完全依赖于礼乐。在治理国家时,应遵循常规,而以利民为根本。政治和教化有一定的原则,但命令行为应当优先。只要对民众有利,就不一定要遵循古代的法则;只要事情处理得当,就不必拘泥于过去的传统。

  • 赏析:这句话强调了圣人在治理国家的灵活性和实效性,即他们不会盲目遵循既有的传统,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以确保政策能够真正有利于民众。

  • “夏、商之衰也,不变法而亡;三代之起也,不相袭而王。”

  • 注释:夏朝和商朝因为不改变法律而导致灭亡,而夏、商、周三代之所以兴起,是因为他们没有简单地复制旧制度而能自立更生。

  • 赏析:这反映了创新与适应的重要性。即使在困难时期,也需要通过变革来避免毁灭,而在繁荣时期,则应保持开放和适应性来维持和增强优势。

  • “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百家殊业,而皆务于治。王道缺而《诗》作,周室废,礼义坏,而《春秋》作。《诗》、《春秋》,学之美者也,皆衰世之造也,儒者循之,以教导于世,岂若三代之盛哉!”

  • 注释:百川虽然各有源头,但最终都流入大海;各种学说虽有不同,但都在致力于治理国家。当社会出现危机(如王道缺失),诗歌(《诗经》)被创作出来以表达人们的情感;周代衰微,礼节和礼仪也遭到了破坏。《诗经》、《春秋》是当时文化的产物,但儒家学者只是沿用这些著作来教育世人,相比之下,古代的三皇五帝时代更为辉煌。

  • 赏析:这段话强调了文化和社会的变迁,以及在不同历史背景下文化的适应性和重要性。它提醒我们,尽管某些文化遗产具有深远的影响,但它们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指导方针。在面对变化时,需要根据新的条件重新评估和运用这些资源。

译文

  • “所以圣人制定礼乐,但不受制于礼乐。治国有常法,而利民为本;政治和教化有原则,但以命令行为为先。只要对民众有益,就不必拘泥于古代;只要事情处理得当,就不必固守旧例。”
  • “夏、商之衰也,不变法而亡;三代之起也,不相袭而王。”
  • “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百家殊业,而皆务于治。王道缺而《诗》作,周室废,礼义坏,而《春秋》作。《诗》、《春秋》,学之美者也,皆衰世之造也,儒者循之,以教导于世,岂若三代之盛哉!”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反思和对未来社会的展望,表达了作者对于礼乐制度的批评和对新文化的需求。它强调了适应变化、重视实际效果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必要性。同时,它也反映了儒家思想的局限性,即过分依赖传统可能阻碍社会的进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