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民迫其难,则求其便;困其患,则造其备。人各以其所知,去其所害,就其所利。常故不可循,器械不可因也,则先王之法度,有移易者矣。古之制,婚礼不称主人,舜不告而娶,非礼也。立子以长,文王舍伯邑考而用武王,非制也。礼三十而娶,文王十五而生武王,非法也。夏后氏殡于阼阶之上,殷人殡于两楹之间,周人殡于西阶之上,此礼之不同者也。有虞氏用瓦棺,夏后氏堲周,殷人用椁,周人墙置翣,此葬之不同者也。夏后氏祭于暗,殷人祭于阳,周人祭于日出以朝,此祭之不同者也。尧《大章》,舜《九韶》,禹《大夏》,汤《大濩》,周《武象》,此乐之不同者也。故五帝异道,而德覆天下;三王殊事,而名施后世。此皆因时变而制礼乐者。譬犹师旷之施瑟柱也,所推移上下者,无寸尺之度,而靡不中音,故通于礼乐之情者能作音,有本主于中,而以知榘彟之所周者也。鲁昭公有慈母而爱之,死,为之练冠,故有慈母之服。阳侯杀蓼侯而窃其夫人,故大飨废夫人之礼。先王之制,不宜则废之。末世之事,善则著之,是故礼乐未始有常也。

翻译与注释

  • 原文:古者民泽处复穴,冬日则不胜霜雪雾露,夏日则不胜暑热蚊䖟,圣人乃作,为之筑土构木,以为宫室,上栋下宇,以蔽风雨,以避寒暑,而百姓安之。伯余之初作衣也,緂麻索缕,手经指挂,其成犹网罗。后世为之机杼胜复,以便其用,而民得以掩形御寒。古者剡耜而耕,摩蜃而耨,木钩而樵,抱甀而汲,民劳而利薄。后世为之耒耜櫌鉏,斧柯而樵,桔槔而汲,民逸而利多焉。古者大川名谷,冲绝道路,不通往来也;乃为窬木方版,以为舟航。故地势有无,得相委输。

  • 译文:古代的人们居住在洞穴中,冬天忍受不了寒冷,夏天忍受不了酷暑。圣人发明了房屋建筑,建造了上下两层的房屋来遮蔽风雨和避暑。人们还发明了衣服,最初用麻、丝制作简陋的衣服,后来有了织布机,使制作衣物更加便捷。此外,人们还使用农具如锄头、木钩等,并改进了灌溉工具,使得农民们能够更加轻松地从事农业生产。在交通方面,古人修建木梯和木板,方便船只航行。由于地形的变化和资源的稀缺,人们开始进行货物运输。

  • 赏析:《汜论训》是《淮南子》一书中的一部分,它记录了古代人民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是如何应对自然条件的。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是如何通过适应环境来解决问题的。文中提到的“上古之时”,体现了一种朴素的自然观,认为天地万物都有其规律,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而不是去挑战自然。这种思想对于后来的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解释

  1. 复穴(fù xué):指古代人居住的地方。
  2. 霜雪雾露:指冬季的严寒天气。
  3. 暑热蚊䖟:夏季的高温和潮湿。
  4. 筑土构木:建造房屋的技术。
  5. 机杼胜复:指织布机的出现。
  6. 耒耜櫌鉏:指农具的发展。
  7. 桔槔:古代的一种提水工具。
  8. 形势有委输:形容地形和资源的变化。
  9. 无为之治:指顺应自然,不做过度干预的治理方式。
  10. 阴阳和平:指自然界阴阳平衡的状态。
  11. 风雨时节:指四季更替有序。
  12. 衣食住行:古代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13. 难易之道:指处理事务的方法和态度。
  14. 礼乐制度:古代社会的礼仪和音乐制度。
  15. 五帝:传说中的五位帝王。
  16. 三王:夏商周三代的君王。
  17. 师旷:春秋时期的著名音乐家。

结论

《汜论训》通过描述古人的生活方式和应对自然环境的策略,展现了古代社会的智慧和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文章强调了人们在面对困难时所展现出的勇气和智慧,以及如何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找到最合适的解决方案。《汜论训》不仅是对古代社会生活的回顾,也是对现代人在现代社会中遇到各种挑战时的启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