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崩,太子太丁未立而卒,于是乃立太丁之弟外丙,是为帝外丙。帝外丙即位三年,崩,立外丙之弟中壬,是为帝中壬。帝中壬即位四年,崩,伊尹乃立太丁之子太甲。太甲,成汤适长孙也,是为帝太甲。帝太甲元年,伊尹作伊训,作肆命,作徂后。
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宫。三年,伊尹摄行政当国,以朝诸侯。
帝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反善,于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帝太甲修德,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伊尹嘉之,乃作太甲训三篇,褒帝太甲,称太宗。
太宗崩,子沃丁立。帝沃丁之时,伊尹卒。既葬伊尹于亳,咎单遂训伊尹事,作沃丁。
沃丁崩,弟太庚立,是为帝太庚。帝太庚崩,子帝小甲立。帝小甲崩,弟雍己立,是为帝雍己。殷道衰,诸侯或不至。
汤崩,太子太丁未立而卒,于是乃立太丁之弟外丙,是为帝外丙。
赏析:
这段文字叙述了商朝开国皇帝成汤死后,其子太丁未能继位便去世,因此由太丁的弟弟外丙即位为帝。这里的“帝”是古代对君主的尊称,说明了外丙的地位和重要性。通过这种方式,文本为读者呈现了商朝早期权力传承的基本框架。
译文:
成汤逝世之后,太丁尚未即位即已辞世,故太丁的兄弟外丙被推举即位。
帝外丙即位三年,崩,立外丙之弟中壬,是为帝中壬。
赏析:
此句描述了帝外丙即位后的三年时间,随后他因病去世,接着又让位给了其弟中壬。这种继承方式体现了商朝时期家族内部的权力更迭。
译文:
在外丙即位三年后,因疾病去世,于是将帝位传给了弟弟中壬。
帝中壬即位四年,崩,伊尹乃立太丁之子太甲。
赏析:
这里指出帝中壬在位四年后去世,紧接着伊尹决定迎回太丁的儿子太甲来重新掌握政权。这显示出伊尹对于维护王朝稳定与延续的重要性。
译文:
帝中壬在位四年后去世,伊尹随即迎回太丁的儿子太甲。
太甲,成汤适长孙也,是为帝太甲。
赏析:
这段描述表明太甲是成汤的孙子,并且最终被立为新的君王。这表明太甲拥有高贵的血统,并可能具备足够的能力来领导国家。
译文:
太甲是成汤的曾孙,后来被立为新的君王。
帝太甲元年,伊尹作伊训,作肆命,作徂后。
赏析:
这段记载了太甲即位的第一年,伊尹发布了三篇重要的文献——伊训、肆命和徂后。这些文献通常被视为具有指导意义的政治文献,反映了伊尹的政治理念及其对国家治理的影响。
译文:
帝太甲即位的第一年,伊尹撰写了《伊训》、《肆命》和《徂后》三篇文献。
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
赏析:
这句话指出了太甲虽然在位三年,但因其不明事理且残暴、不遵守成汤的法则和道德规范,导致了国家的混乱。这说明了太甲统治初期的问题,以及伊尹为何要采取放逐的方式来纠正他。
译文:
太甲即位三年后,因不明事理及残暴而无法遵守成汤的法则和道德,导致国家陷入混乱。
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宫。三年,伊尹摄行政当国,以朝诸侯。
赏析:
伊尹采取了极端措施——将太甲放逐到桐宫三年。这一行为显示了伊尹希望通过长时间的隔离使太甲反省并改过自新的决心。同时,伊尹在此期间代理国政并处理外交事务,显示了他作为摄政王的重要职责。
译文:
伊尹选择把太甲流放到桐宫,为期三年。在这期间,伊尹暂时代理国政并对外处理诸侯事务。
帝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反善,于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
赏析:
经过三年的流放与自我反省后,太甲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决心改变。伊尹此时迎回太甲,恢复了他的王位并授予实权,象征着太甲彻底改变了自己并开始重新治理国家。
译文:
太甲在桐宫居住了三年后,深感悔恨并反思了自己的错误,最终转变态度并改正了错误。于是伊尹迎接太甲并正式恢复其政权,重新任命其为国家领导人。
帝太甲修德,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伊尹嘉之,乃作太甲训三篇,褒帝太甲,称太宗。
赏析:
太甲在得到伊尹的认可和支持后,开始致力于改善政治并恢复国家秩序。他的努力取得了成效,不仅诸侯纷纷归附殷国,而且百姓生活安定。伊尹对此表示赞赏,并撰写了赞扬太甲的文章——《太甲训》。这三篇文章不仅是对太甲行为的总结,也是对他品德的认可和颂扬。
译文:
太甲在伊尹的协助下致力于德行的修养和政治的改革。他的努力使得诸侯都重新归附殷国,百姓也得到了安宁。伊尹对此表示赞许,并撰写了三篇文章来表彰太甲的美德,称之为唐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