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武丁祭成汤,明日,有飞雉登鼎耳而呴,武丁惧。祖己曰:“王勿忧,先修政事。”祖己乃训王曰:“唯天监下典厥义,降年有永有不永,非天夭民,中绝其命。民有不若德,不听罪,天既附命正厥德,乃曰其奈何。呜呼!王嗣敬民,罔非天继,常祀毋礼于弃道。”武丁修政行德,天下咸欢,殷道复兴。
帝武丁崩,子帝祖庚立。祖己嘉武丁之以祥雉为德,立其庙为高宗,遂作高宗肜日及训。
帝祖庚崩,弟祖甲立,是为帝甲。帝甲淫乱,殷复衰。
帝甲崩,子帝廪辛立。帝廪辛崩,弟庚丁立,是为帝庚丁。帝庚丁崩,子帝武乙立。殷复去亳,徙河北。
帝武乙无道,为偶人,谓之天神。与之博,令人为行。天神不胜,乃僇辱之。为革囊,盛血,昂而射之,命曰“射天”。武乙猎于河渭之闲,暴雷,武乙震死。子帝太丁立。帝太丁崩,子帝乙立。帝乙立,殷益衰。
{“1. 帝武丁祭成汤明日,有飞雉登鼎耳而呴,武丁惧。
- 祖己曰:王勿忧,先修政事。
- 帝武丁修政行德,天下咸欢,殷道复兴”}
这首诗是《史记·十二本纪》中的《殷本纪》,讲述了帝武丁在祭祀成汤的第二天,一只野鸡鸣叫于鼎耳之上的故事。这个故事反映了帝武丁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视。帝武丁在得知这只野鸡鸣叫后,感到担忧和不安,但祖己告诉他不必忧虑,应该先处理好国内的事务。因此,帝武丁开始修整政治,实行德治,使得天下人都欢欣,殷朝也再次恢复了繁荣。
这首诗的主旨在于颂扬帝武丁继承成汤事业所建立的中兴业绩。诗中描述了帝武丁在祭祀成汤后的第二天,一只野鸡在鼎耳上鸣叫的情景。这一细节象征着吉祥和福气的到来,同时也反映出帝武丁对国家的关心和责任感。祖己教导帝武丁不要被这一吉兆所迷惑,而应先修内政、实行德治,这样才能使天下都欢喜,殷朝才能再次兴盛。帝武丁听从了祖己的教诲,开始修整政治,实行德治,使得天下人都欢欣,殷朝也再次恢复了繁荣。
这首诗不仅是对帝武丁政治智慧的赞美,也是对古代政治理念的体现。它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繁荣不仅仅依赖于外在的吉祥,更重要的是内在的治理和道德修养。只有这样,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