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归,乃阴修德行善,诸侯多叛纣而往归西伯。西伯滋大,纣由是稍失权重。王子比干谏,弗听。商容贤者,百姓爱之,纣废之。及西伯伐饥国,灭之,纣之臣祖伊闻之而咎周,恐,奔告纣曰:“天既讫我殷命,假人元龟,无敢知吉,非先王不相我后人,维王淫虐用自绝,故天弃我,不有安食,不虞知天性,不迪率典。今我民罔不欲丧,曰‘天曷不降威,大命胡不至’?今王其柰何?”纣曰:“我生不有命在天乎!”祖伊反,曰:“纣不可谏矣。”西伯既卒,周武王之东伐,至盟津,诸侯叛殷会周者八百。诸侯皆曰:“纣可伐矣。”武王曰:“尔未知天命。”乃复归。

纣愈淫乱不止。微子数谏不听,乃与大师、少师谋,遂去。比干曰:“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乃强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箕子惧,乃详狂为奴,纣又囚之。殷之大师、少师乃持其祭乐器奔周。周武王于是遂率诸侯伐纣。纣亦发兵距之牧野。甲子日,纣兵败。纣走入,登鹿台,衣其宝玉衣,赴火而死。周武王遂斩纣头,县之(大)白旗。杀妲己。释箕子之囚,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闾。封纣子武庚、禄父,以续殷祀,令修行盘庚之政。殷民大说。于是周武王为天子。其后世贬帝号,号为王。而封殷后为诸侯,属周。

诗句:西伯归,乃阴修德行善,诸侯多叛纣而往归西伯。

译文:西伯姬昌归顺之后,开始暗中修行品德并做好善事,许多诸侯纷纷背叛纣王而投奔西伯。

关键词解释:

  1. 西伯:指周文王姬昌。
  2. 纣:指商朝末代君主,名辛。
  3. 比干:商朝末期的忠臣,以直言进谏著称。
  4. 商容:商朝末期的贤人,被百姓所爱戴。
  5. 祖伊:商朝末期的大臣,对周武王伐纣有异议。
  6. 殷:商朝的别称。
  7. 牧野:地名,是周武王与商纣王决战的地点。
  8. 天命:古代哲学概念,认为上天会决定人事。
  9. 箕子:商朝后期的贵族,因直言进谏而被囚禁。
  10. 盘庚:商朝最后一位君主,推行“小邦居处”政策。
  11. 微子:商朝末期的忠臣,曾劝谏纣王。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述西伯归顺、纣王暴政以及周武王的兴起,展现了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史记·十二本纪·殷本纪》通过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描述,反映了商朝的兴衰和周朝的崛起,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于天命、政治、道德和人性的深刻理解和思考。

诗中的“西伯归,乃阴修德行善,诸侯多叛纣而往归西伯。”描绘了西伯姬昌归顺后的政治行动,即通过修身齐家来获得诸侯的支持,这反映了古代中国的政治理念,即统治者应当以身作则,以德服人。同时,也展示了商朝末年政治腐败、民心涣散的局面。

诗中提到的“比干谏,弗听。商容贤者,百姓爱之,纣废之。”反映了商朝晚期的政治局势和个人品质对政治命运的影响。比干虽忠诚于君主,但却未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支持,而商容则因其智慧和仁德受到百姓的爱戴,但最终却被纣王废弃。这揭示了当时政治权力的集中和滥用现象,以及个人品质在政治斗争中的重要性。

诗的结尾提到“及西伯伐饥国,灭之,纣之臣祖伊闻之而咎周,恐,奔告纣曰:“天既讫我殷命,假人元龟,无敢知吉,非先王不相我后人,维王淫虐用自绝,故天弃我,不有安食,不虞知天性,不迪率典。今我民罔不欲丧,曰‘天曷不降威,大命胡不至’?今王其柰何?”纣曰:‘我生不有命在天乎!’祖伊反,曰:‘纣不可谏矣。’”这部分描述了周武王的兴起和对纣王的征伐。通过祖伊的言语,表达了对天命的无奈和对纣王暴政的批判。周武王的兴起和对纣王的征伐,不仅是对纣王暴政的回应,也是对天命观念的挑战。

《史记·十二本纪·殷本纪》通过叙述西伯姬昌归顺、纣王暴政及周武王的兴起等历史事件,展现了中国古代的历史发展和政治演变。这些历史事件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反映,也是对天命观念、政治伦理和人性的思考。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解读和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内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