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鞅闻是令下,西入秦,因景监求见孝公。
二年,天子致胙。
三年,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孝公善之。甘龙、杜挚等弗然,相与争之。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乃拜鞅为左庶长。其事在商君语中。
七年,与魏惠王会杜平。八年,与魏战元里,有功。十年,卫鞅为大良造,将兵围魏安邑,降之。十二年,作为咸阳,筑冀阙,秦徙都之。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为田开阡陌。东地渡洛。十四年,初为赋。十九年,天子致伯。二十年,诸侯毕贺。秦使公子少官率师会诸侯逢泽,朝天子。
二十一年,齐败魏马陵。
二十二年,卫鞅击魏,虏魏公子昂。封鞅为列侯,号商君。
二十四年,与晋战雁门,虏其将魏错。
卫鞅闻令西入秦,景监引见孝公;三年变法修刑与耕作;七年魏惠王会战安邑降魏。
1. 卫鞅闻令西入秦,景监引见孝公:
卫鞅在得知新法令下达的消息后,毅然西行至秦国。通过景监的引荐,他得以见到秦孝公。景监是当时秦国的重臣,他的推荐对卫鞅来说至关重要,为他的进一步行动铺平了道路。
2. 三年变法修刑与耕作:
三年,卫鞅向孝公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修刑和鼓励耕作的政策。这一变革不仅涉及法律制度的调整,还深入到社会经济结构中,强化了农业生产的重要性,试图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来增强国力。
3. 七年魏惠王会战安邑降魏:
在七年的时候,卫鞅与魏国的惠王在杜平举行了一次重要的会面。此次会面不仅是两个国家领导人的交流,更可能是两国间关于军事、政治或经济合作的初步探讨。尽管会面结果未详细描述,但此行为表明卫鞅在国际关系上的活跃度及其策略的运用。
4. 二十四年雁门之战擒魏将:
在二十四年,卫鞅再次出征,与晋国在雁门进行了一场激战。最终,他成功俘虏了魏国将领魏错,这次胜利不仅展示了卫鞅的军事才能,也进一步加强了秦国在东方的影响力。
卫鞅作为秦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其一生的活动对于秦国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从西入秦初期的奋斗,到推动的一系列变法革新,再到与周边国家的多次交锋,卫鞅的生涯充满了挑战与成就。通过对他的经历分析,不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秦国的发展脉络,也能从中汲取历史发展的宝贵经验,对未来的国家治理和个人职业规划提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