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伯称王
孝公卒,子惠文君立。是岁,诛卫鞅。鞅之初为秦施法,法不行,太子犯禁。鞅曰:“法之不行,自于贵戚。君必欲行法,先于太子。太子不可黥,黥其傅师。”于是法大用,秦人治。及孝公卒,太子立,宗室多怨鞅,鞅亡,因以为反,而卒车裂以徇秦国。
惠文君元年,楚、韩、赵、蜀人来朝。二年,天子贺。三年,王冠。四年,天子致文武胙。齐、魏为王。
五年,阴晋人犀首为大良造。六年,魏纳阴晋,阴晋更名宁秦。七年,公子昂与魏战,虏其将龙贾,斩首八万。八年,魏纳河西地。九年,渡河,取汾阴、皮氏。与魏王会应。围焦,降之。十年,张仪相秦。魏纳上郡十五县。十一年,县义渠。归魏焦、曲沃。义渠君为臣。更名少梁曰夏阳。十二年,初腊。十三年四月戊午,魏君为王,韩亦为王。使张仪伐取陕,出其人与魏。
”`
秦伯称王
孝公卒,子惠文君立。是岁,诛卫鞅。
鞅之初为秦施法,法不行,太子犯禁。鞅曰:“法之不行,自于贵戚。君必欲行法,先於太子。”太子不可黥,黥其傅师。于是法大用,秦人治。
及孝公卒,太子立,宗室多怨鞅,鞅亡,因以为反,而卒车裂以徇秦国。
惠文君元年,楚、韩、赵、蜀人来朝。二年,天子贺。三年,王冠。四年,天子致文武胙。齐、魏为王。五年,阴晋人犀首为大良造。六年,魏纳阴晋,阴晋更名宁秦。七年,公子昂与魏战,虏其将龙贾,斩首八万。八年,魏纳河西地。九年,渡河,取汾阴、皮氏。与魏王会应。围焦,降之。十年,张仪相秦。魏纳上郡十五县。十一年,县义渠。归魏焦、曲沃。义渠君为臣。更名少梁曰夏阳。十二年,初腊。十三年四月戊午,魏君为王,韩亦为王。使张仪伐取陕,出其人与魏。
译文:
秦孝公去世后,他的儿子惠文君即位。这年,秦国诛杀了商鞅。商鞅开始在秦国实施法律,但由于法律不执行,太子触犯了禁令。商鞅说:“法律不能执行,是因为有贵戚参与其中。您如果想要推行法律,应该首先从太子做起。太子不能被惩罚,惩罚他的老师即可。”因此,法律开始得到严格执行,秦国的治理得到了改善。当孝公去世后,太子即位,宗室成员对商鞅产生了怨恨,商鞅逃亡并趁机发动叛乱,最终被车裂示众以警示秦国。
赏析:
商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他主张变法革新,通过一系列严格的法律和政策来加强中央集权,提高秦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秦国在战国七雄中逐渐崭露头角,成为最终统一中国的国家之一。
文章通过商鞅的事迹展现了秦孝公死后政权如何由太子继承到商鞅的改革以及最终的政治斗争。这一过程不仅反映了秦朝初期的政治斗争和权力争夺,也展示了商鞅作为改革家的坚定决心和智慧。同时,文章还体现了秦朝法治的严格性和执行力,以及商鞅改革对于秦国长远发展的重大影响。
通过对商鞅的描写,文章还揭示了秦国在战国时期的强大实力和改革的决心,为理解秦朝的历史地位和文化背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