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馀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馀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史记·项羽本纪》是西汉时期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详细记述了秦朝灭亡到楚汉战争的全过程。在这部作品中,“力拔山兮气盖世”这句话出自西楚霸王项羽之口,生动地展现了他的英勇无畏和豪迈气概。”
- 成语出处:
-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 诗句鉴赏:
- “力拔山兮气盖世”这句诗描绘的是项羽的雄伟身躯和不可一世的气势,他的力量足以撼动山峰,他的勇气无人能敌。在这里,“山”象征着坚定和稳固,而“拔”则强调了力量的爆发和行动的速度,形象地表达了项羽在战场上的英勇无畏。
- “时不利兮骓不逝”反映了项羽在关键时刻面临的困境。这里的“不利”不仅指客观条件的不利,更深层次地反映了项羽个人命运的无奈和悲哀。“骓不逝”则是对骓马的描写,它原本是项羽最信赖和依赖的伙伴,但在这一刻却成为了他的累赘和负担。
- “骓不逝兮可奈何”表达了项羽内心的挣扎和无助。尽管他对骓马有着深厚的感情,但现实的残酷和困境让他无法继续前行。这句诗不仅是对骓马的哀叹,更是对整个命运的无奈接受。
- “虞兮虞兮奈若何”则直接表达了项羽对爱人(虞姬)的深情和不舍。在这里,“若何”既是一种无奈的叹息,也是一种对未来命运的担忧和恐惧。通过这种深情的对话,读者可以感受到项羽对爱情的珍视和对生命的执着。
- 人物背景:
- 项羽,西楚霸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战略家。他出身于一个将门之家,自幼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公元前209年,他领导起义军反抗秦朝的暴政,迅速成长为反秦斗争的重要领袖之一。
- 在秦末农民起义中,项羽率领江东子弟兵与秦军进行了多次激战,最终在巨鹿之战中大败秦军主力,奠定了他在历史上的地位。然而,随着秦朝的灭亡和刘邦的崛起,项羽逐渐失去了对抗力量的优势。
- 历史影响:
- 项羽的故事和诗歌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他的形象常常被用来象征英勇、忠诚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无论是在文学作品中还是在人们的口述历史中,项羽都被视为英雄的典型代表。
- 《垓下歌》不仅是一篇表现项羽英勇气概的诗篇,也是一首具有深刻哲理和人文关怀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项羽的性格特点、人生观念以及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力。
- 现代价值:
- 虽然项羽的故事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的精神仍然激励着现代人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勇敢和坚韧。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可以从项羽的故事中汲取力量,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保持乐观和坚持。
- 项羽的爱情观念也值得我们深思。他对待爱情的态度虽然充满了悲剧色彩,但也体现了真挚和执着。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学会珍惜和维护自己的情感关系,不让爱情成为生活的负担。
《史记·项羽本纪》不仅仅是一部记录历史的著作,更是一本蕴含深刻哲学和人文精神的作品。通过对项羽生平事迹的学习和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还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应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