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秦有天下,悉内六国礼仪,采择其善,虽不合圣制,其尊君抑臣,朝廷济济,依古以来。至于高祖,光有四海,叔孙通颇有所增益减损,大抵皆袭秦故。自天子称号下至佐僚及宫室官名,少所变改。孝文即位,有司议欲定仪礼,孝文好道家之学,以为繁礼饰貌,无益于治,躬化谓何耳,故罢去之。孝景时,御史大夫晁错明于世务刑名,数干谏孝景曰:“诸侯籓辅,臣子一例,古今之制也。今大国专治异政,不禀京师,恐不可传后。”孝景用其计,而六国畔逆,以错首名,天子诛错以解难。事在袁盎语中。是后官者养交安禄而已,莫敢复议。

今上即位,招致儒术之士,令共定仪,十馀年不就。或言古者太平,万民和喜,瑞应辨至,乃采风俗,定制作。上闻之,制诏御史曰:“盖受命而王,各有所由兴,殊路而同归,谓因民而作,追俗为制也。议者咸称太古,百姓何望?汉亦一家之事,典法不传,谓子孙何?化隆者闳博,治浅者褊狭,可不勉与!”乃以太初之元改正朔,易服色,封太山,定宗庙百官之仪,以为典常,垂之于后云。

诗句及译文

  1. 至秦有天下,悉内六国礼仪,采择其善,虽不合圣制,其尊君抑臣,朝廷济济,依古以来。
  • 诗句解释: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他采纳了六国的一些礼仪,并从中选取好的部分,尽管这些礼仪不完全符合古代圣王的制度,但他通过这些来尊君抑臣,使得朝廷显得繁荣。这可以看作是对古代传统的延续。
  • 译文: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他全盘接受了六国的文化和礼仪,并从中挑选优秀的部分。即使这些做法不完全符合古代圣王的制度,他还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尊君抑臣,使得朝廷显得繁荣。
  1. 至于高祖,光有四海,叔孙通颇有所增益减损,大抵皆袭秦故。
  • 诗句解释:到了汉高祖时期,他拥有了整个天下,而叔孙通则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些礼仪进行了增减,基本都遵循了秦朝的旧例。
  • 译文:到了汉高祖时期,他拥有了整个天下,而叔孙通则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些礼仪进行了增减,基本都遵循了秦朝的旧例。
  1. 自天子称号下至佐僚及宫室官名,少所变改。孝文即位,有司议欲定仪礼,孝文好道家之学,以为繁礼饰貌,无益于治,躬化谓何耳,故罢去之。
  • 诗句解释:从天子的称号到官员以及宫殿的名称,几乎没有什么改动。在孝文帝即位时,有官员提议制定礼仪制度,但孝文帝喜欢道家学说,认为繁琐的礼仪装饰并不能有助于治理国家,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最终取消了这个计划。
  • 译文:从天子的称号到官员以及宫殿的名称,几乎没有什么改动。在孝文帝即位时,有官员提议制定礼仪制度,但孝文帝喜欢道家学说,认为繁琐的礼仪装饰并不能有助于治理国家,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最终取消了这个计划。

赏析

这段历史记录展示了汉朝初期对于礼仪制度的重视和变化过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了融合六国文化的措施,而汉高祖时期虽然也有所损益但基本保持了原有的礼仪体系。到了汉文帝时期,由于崇尚道家学说,认为繁复的礼仪无益于治国,因此最终取消了礼仪制度的建立。这反映了汉朝初期对于文化和政治制度的一种平衡态度,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元素,又根据现实需要进行适度的改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