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由人起。人生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忿,忿而无度量则争,争则乱。先王恶其乱,故制礼义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不穷于物,物不屈于欲,二者相待而长,是礼之所起也。故礼者养也。稻粱五味,所以养口也;椒兰芬茝,所以养鼻也;钟鼓管弦,所以养耳也;刻镂文章,所以养目也;疏房床笫几席,所以养体也:故礼者养也。
君子既得其养,又好其辨也。所谓辨者,贵贱有等,长少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也。故天子大路越席,所以养体也;侧载臭茝,所以养鼻也;前有错衡,所以养目也;和鸾之声,步中武象,骤中韶濩,所以养耳也;龙旗九斿,所以养信也;寝兕持虎,鲛韅弥龙,所以养威也。故大路之马,必信至教顺,然后乘之,所以养安也。孰知夫出死要节之所以养生也。孰知夫轻费用之所以养财也,孰知夫恭敬辞让之所以养安也,孰知夫礼义文理之所以养情也。
译文
礼仪是由人为而兴起的,人生有欲望,但欲望得不到满足则无法避免愤怒,愤怒而没有节制则争斗,争斗则导致混乱。因为先王讨厌这种混乱,所以制定了礼义来养人的欲求,满足人的要求,使欲望不至于对物穷尽,物也不至于屈于欲望,这两者相互依赖而增长,这就是礼仪的起源。所以,礼仪的本质是养护。稻粱五味是用来养口的;椒兰芬芳是用来养鼻的;钟鼓管弦是用来养耳的;刻镂文章是用来养目的;床榻、房屋、几席等物品是用来养体的:因此,礼仪的本质就是养护。
君子既已得到这些养护,又喜欢其辨别。所谓辨别,即贵贱有等级,长幼有次序,贫富轻重都各有其适宜之处。因此天子用大路和车盖来养体;侧载着香草以养鼻;前面的横木用以养目;和鸾的鸣声,步武与韶濩的乐章相和,用以养耳;龙旗九条流苏,用来养信;寝兕持虎,鲛韅弥龙,用以养威。因此大路之马,必须诚信且受到教导后才能驾驭,以此来养生。孰知出死要节之所以养生?孰知轻费用之所以养财?孰知恭敬辞让之所以养安?孰知礼义文理之所以养情呢。
注释
- “礼由人起”: “礼”是由人们的行为习惯和规范而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 “人生有欲”: 人天生就有各种欲望。
- “欲而不得则不能无忿”: 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时,人们容易产生愤怒情绪。
- “忿而无度量则争”: 如果没有节制的愤怒将导致争斗。
- “故制礼义以养人之欲”: 因此先王制定礼仪制度来满足人们的欲望。
- “二者相待而长”: 欲望和礼仪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 “故礼者养也”: 所以,礼仪的本质就是养护。
- “君子既得其养,又好其辨也”: 君子不仅得到了养护,还懂得了辨别。
- “所谓辨者,贵贱有等”: 辨别意味着区分事物的高低贵贱。
- “故天子大路越席”: 天子使用大路和车盖来养护身体。
- “侧载臭茝以养鼻”: 在车上放置芳香的植物来养护嗅觉。
- “前有错衡以养目”: 车前设有交错的装饰品,以此养护视力。
- “和鸾之声,步中武象,骤中韶濩,所以养耳”: 和谐的鸾铃声调与武舞的节奏,以及韶乐的旋律,都是为了养护听觉。
- “龙旗九斿,所以养信也”: 龙旗上饰有九条飘带,用以培养诚信。
- “寝兕持虎,鲛韅弥龙,所以养威也”: 寝兕手持猛兽象征威严,龙鳞鞋履则象征着权威。
- “故大路之马,必信至教顺,然后乘之,所以养安也”: 因此,乘坐大路马车的人必须是诚信且受到良好教育和引导,这样才能保证安全。
- “孰知夫出死要节之所以养生也”: 谁能知道出死力、保持节操是为了养生?
- “孰知夫轻费用之所以养财也”: 谁能知道轻费用是为了养财?
- “孰知夫恭敬辞让之所以养安也”: 谁能知道恭敬和谦让是为了养安?
- “孰知夫礼义文理之所以养情也”: 谁能知道礼义和文理是用来养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