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盖三王之正若循环,穷则反本。天下有道,则不失纪序;无道,则正朔不行于诸侯。
幽、厉之后,周室微,陪臣执政,史不记时,君不告朔,故畴人子弟分散,或在诸夏,或在夷狄,是以其禨祥废而不统。周襄王二十六年闰三月,而春秋非之。先王之正时也,履端于始,举正于中,归邪于终。履端于始,序则不愆;举正于中,民则不惑;归邪于终,事则不悖。
其后战国并争,在于强国禽敌,救急解纷而已,岂遑念斯哉!是时独有邹衍,明于五德之传,而散消息之分,以显诸侯。而亦因秦灭六国,兵戎极烦,又升至尊之日浅,未暇遑也。而亦颇推五胜,而自以为获水德之瑞,更名河曰“德水”,而正以十月,色上黑。然历度闰馀,未能睹其真也。
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盖三王之正若循环,穷则反本。天下有道,则不失纪序;无道,则正朔不行于诸侯。
这句诗的意思是:夏季在一月,秋季在十月,冬季在十一月。这是因为三王的正朔就像循环一样,到了一个周期的末尾就会回归到开始的地方。如果天下太平,那么就不会失去正常的纪年法;如果天下混乱,那么正朔就不能在诸侯之间通行。
幽、厉之后,周室微,陪臣执政,史不记时,君不告朔,故畴人子弟分散,或在诸夏,或在夷狄,是以其禨祥废而不统。周襄王二十六年闰三月,而春秋非之。先王之正时也,履端于始,举正于中,归邪于终。履端于始,序则不愆;举正于中,民则不惑;归邪于终,事则不悖。
这句诗的意思是:在幽王和厉王之后,周王室逐渐衰微,大臣掌权,史官不再记载时间,国君也不再宣布朔日,因此畴人子弟纷纷散去,有的生活在中原地区,有的生活在夷狄之地。这就是他们的吉凶之事被废弃而没有统一的标准。周襄王二十六年(公元前6102年)闰三月,而《春秋》对此表示反对。这是因为先王制定历法的原则是始于始元,居于中正,最终归于尾月。始于始元,就能使一年的次序不致差错;居于中正,百姓就不会产生困惑;归于尾月,事情就能避免悖逆。
其后战国并争,在于强国禽敌,救急解纷而已,岂遑念斯哉!是时独有邹衍,明于五德之传,而散消息之分,以显诸侯。而亦因秦灭六国,兵戎极烦,又升至尊之日浅,未暇遑也。而亦颇推五胜,而自以为获水德之瑞,更名河曰“德水”,而正以十月,色上黑。然历度闰馀,未能睹其真也。
这句诗的意思是:后来战国各国互相争斗,只是为了强盛起来,消灭敌人,化解纷争而已,哪里还有心思去管这些呢!在这个时期只有邹衍懂得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他能够将这种道理进行传播,从而使诸侯们明白了这个道理。然而由于秦始皇统一了六国,使得战乱不断,他又登上皇帝的宝座的时间很短,所以没有时间去考虑这些事情。他也曾经试图用五胜来推算历法,并且自认为是获得了水德的瑞应,将黄河改名为“德水”,并且在十月的时候,河水的颜色是黑色的。然而通过历法计算闰余的结果,还不能看到真正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