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术甲子篇
太初元年,岁名“焉逢摄提格”,月名“毕聚”,日得甲子,夜半朔旦冬至。
正北
十二无大馀,无小馀;无大馀,无小馀;
焉逢摄提格太初元年。
十二
大馀五十四,小馀三百四十八;大馀五,小馀八;
端蒙单阏二年。
闰十三
大馀四十八,小馀六百九十六;大馀十,小馀十六;
游兆执徐三年。
十二
大馀十二,小馀六百三;大馀十五,小馀二十四;
彊梧大荒落四年。
十二
大馀七,小馀十一;大馀二十一,无小馀;
徒维敦牂天汉元年。
闰十三
大馀一,小馀三百五十九;大馀二十六,小馀八;
祝犁协洽二年。
十二
大馀二十五,小馀二百六十六;大馀三十一,小馀十六;
商横涒滩三年。
十二
大馀十九,小馀六百一十四;大馀三十六,小馀二十四;
让我们逐句解读这首诗:
- 太初元年,岁名“焉逢摄提格”,月名“毕聚”,日得甲子,夜半朔旦冬至。
- “焉逢摄提格”是太初元年的年干支名称,表示该年的天干为”乙”,地支为”逢”,”摄提格”是古代的一种历法术语,表示季节为冬天。
- 正北十二无大馀,无小馀;无大馀,无小馀;
- “大馀”和”小馀”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中用来记录时间的两个概念,大馀表示年、月、日与干支之间的相对大小,小馀表示年、月、日与天干之间的相对大小。在这里没有给出大馀和小馀的具体数值,所以用”无大馀”和”无小馀”来表达这一概念。
- 焉逢摄提格太初元年。
- 这一句重复了上一句的内容,表明这一年的年干支名称为”焉逢摄提格”。
- 十二大馀五十四,小馀三百四十八;大馀五,小馀八;
- “大馀”和”小馀”仍然是记录时间的概念,这里给出了具体的数值。”五十四”表示年、月、日与干支之间的相对大小,”三百四十八”表示年、月、日与天干之间的相对大小,”五”和”八”分别是年、月、日与天干之间的相对位置。
- 端蒙单阏二年。
- “端蒙单阏”是古代的干支纪年方法,其中”端蒙”表示正月,”单阏”表示十月。
- 闰十三大馀四十八,小馀六百九十六;大馀十,小馀十六;
- “大馀”和”小馀”仍然是记录时间的概念,这里给出了具体的数值。”四十八”表示年、月、日与干支之间的相对大小,”六百九十六”表示年、月、日与天干之间的相对大小,”十”和”十六”分别是年、月、日与天干之间的相对位置。
- 游兆执徐三年。
- “游兆执徐”是古代的干支纪年方法,其中”游兆”表示十一月,”执徐”表示十二月。
- 十二大馀十二,小馀六百三;大馀十五,小馀二十四;
- “大馀”和”小馀”仍然是记录时间的概念,这里给出了具体的数值。”十二”表示年、月、日与干支之间的相对大小,”六百三”表示年、月、日与天干之间的相对大小,”十五”和”二十四”分别是年、月、日与天干之间的相对位置。
- 彊梧大荒落四年。
- “彊梧大荒落”是古代的干支纪年方法,其中”彊梧”表示四月,”大荒落”表示五月。
- 十二大馀七,小馀十一;大馀二十一,无小馀;
- “大馀”和”小馀”仍然是记录时间的概念,这里给出了具体的数值。”七”表示年、月、日与干支之间的相对大小,”十一”表示年、月、日与天干之间的相对大小,”二十一”表示年、月、日与天干之间的相对位置。
- 徒维敦牂天汉元年。
- “徒维敦牂”是古代的干支纪年方法,其中”徒维”表示六月,”敦牂”表示七月。
- 闰十三大馀一,小馀三百五十九;大馀二十六,小馀八;
- “大馀”和”小馀”仍然是记录时间的概念,这里给出了具体的数值。”一”表示年、月、日与干支之间的相对大小,”三百五十九”表示年、月、日与天干之间的相对大小,”二十六”和”八”分别是年、月、日与天干之间的相对位置。
- 祝犁协洽二年。
- “祝犁协洽”是古代的干支纪年方法,其中”祝犁”表示八月,”协洽”表示九月。
- 十二大馀二十五,小馀二百六十六;大馀三十一,小馀十六;
- “大馀”和”小馀”仍然是记录时间的概念,这里给出了具体的数值。”二十五”表示年、月、日与干支之间的相对大小,”二百六十六”表示年、月、日与天干之间的相对大小,”三十一”和”十六”分别是年、月、日与天干之间的相对位置。
- 商横涒滩三年。
- “商横涒滩”是古代的干支纪年方法,其中”商横”表示十一月,”涒滩”表示十二月。
- 十二大馀十九,小馀六百一十四;大馀三十六,小馀二十四。
- “大馀”和”小馀”仍然是记录时间的概念,这里给出了具体的数值。”十九”表示年、月、日与干支之间的相对大小,”六百一十四”表示年、月、日与天干之间的相对大小,”三十六”和”二十四”分别是年、月、日与天干之间的相对位置。
这首诗是关于中国农历历法的详细记录,通过分析每个年份的干支和对应的天文现象(如节气和朔旦冬至),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对天文历法的理解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