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旁三星三公,或曰子属。后句四星,末大星正妃,馀三星后宫之属也。环之匡卫十二星,籓臣。皆曰紫宫。
前列直斗口三星,随北端兑,若见若不,曰阴德,或曰天一。紫宫左三星曰天枪,右五星曰天棓,后六星绝汉抵营室,曰阁道。
北斗七星,所谓“旋、玑、玉衡以齐七政”。杓携龙角,衡殷南斗,魁枕参首。用昏建者杓;杓,自华以西南。夜半建者衡;衡,殷中州河、济之间。平旦建者魁;魁,海岱以东北也。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
斗魁戴匡六星曰文昌宫:一曰上将,二曰次将,三曰贵相,四曰司命,五曰司中,六曰司禄。在斗魁中,贵人之牢。魁下六星,两两相比者,名曰三能。三能色齐,君臣和;不齐,为乖戾。辅星明近,辅臣亲彊;斥小,疏弱。
《史记·天官书》是中国古代文献《史记》的八书之一,它主要描述了古代对于星象与帝王统治关系的理解。以下是对《史记·天官书》逐句的详细释义:
- 中宫天极星:在北极周围的天空区,其中一颗最明亮的星星,被古人称为太一神常居之处。
- 三公与后四星:环绕在天极星周围有三星,分别象征着“三公”,可能与神话传说中的太一诸子有关;其余四颗较小的星星则代表后宫的嫔妃或其它附属人物。
- 北斗七星及其象征意义:北斗七星(通常指斗柄、杓、衡、玑、玉衡)是古人用来观测和记录天象的关键星座,它们不仅代表了天帝的御驾,还与天地间的秩序密切相关。杓携龙角象征天帝之权柄,衡殷南斗则暗示着天帝的权威位于中央,而魁枕参首则是天帝的宝座所在之地。
- 文昌宫及其象征意义:文昌宫指的是北斗七星附近的一系列恒星,包括六颗星,即“文昌宫”中的上将、次将、贵相、司命、司中、司禄等六位星君,他们象征着文官系统中的高级官员。
- 三能与辅星:北斗七星中某些明亮星之间的相对位置,被称为“三能”,这些星的颜色若统一则表明君臣和谐,不统一则意味着政令不顺或出现矛盾。此外,辅星的明暗与远近也直接影响到朝廷的稳定与否。
《史记·天官书》不仅是古代对星象进行研究的重要著作,也是理解古代中国政治和文化的重要资料,通过对它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的天文学知识和宇宙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