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危星,出正西西方之野。星去地可六丈,大而白,类太白。

狱汉星,出正北北方之野。星去地可六丈,大而赤,数动,察之中青。此四野星所出,出非其方,其下有兵,冲不利。

四填星,所出四隅,去地可四丈。

地维咸光,亦出四隅,去地可三丈,若月始出。所见,下有乱;乱者亡,有德者昌。

烛星,状如太白,其出也不行。见则灭。所烛者,城邑乱。

如星非星,如云非云,命曰归邪。归邪出,必有归国者。

星者,金之散气,本曰火。星众,国吉;少则凶。

汉者,亦金之散气,其本曰水。汉,星多,多水,少则旱,其大经也。

天鼓,有音如雷非雷,音在地而下及地。其所往者,兵发其下。

天狗,状如大奔星,有声,其下止地,类狗。所堕及,望之如火光炎炎冲天。其下圜如数顷田处,上兑者则有黄色,千里破军杀将。

《史记·八书·天官书》是一篇记录古代天文学和星象学的文献。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司危星,出正西西方之野: 司危星,指的是位于天空中西南方的一颗星星,它位于西方的荒野之地,象征着危险和警戒。

  2. 狱汉星,出正北北方之野: 狱汉星,是北半球天空中东北方的一颗星星,它的出现预示着战争和不安。

  3. 四填星,所出四隅: 四填星,是指从四个方向出现的星星,这些星星的出现可能预示着四方的动荡或混乱。

  4. 地维咸光,亦出四隅: 地维咸光,指的是从四个角落出现的光辉,这种光辉通常预示着大地的能量和活力。

  5. 烛星,状如太白,其出也不行: 烛星,形状如同明亮的白色恒星,但它的出现并不是正常的现象,可能预示着不祥的预兆或混乱。

  6. 如星非星,如云非云,命曰归邪: 这一句描述了星星和云彩的模糊形状,被称为“归邪”,预示着不稳定和混乱的局面。

  7. 归邪出,必有归国者: 这句话意味着当归邪出现时,会有人回归祖国,可能预示着和平与统一的到来。

  8. 星者,金之散气,本曰火。星众,国吉;少则凶: 星,是金属元素散发出来的气体,原本是火的象征。如果星星的数量众多,国家通常会繁荣昌盛;如果星星数量较少,国家可能会遭遇不幸。

  9. 汉者,亦金之散气,其本曰水。汉,星多,多水,少则旱,其大经也: 汉,是金属元素散发出来的气体,其根本是水。如果汉朝(指星星)数量众多,那么国家的水资源将会丰富;如果数量较少,那么可能会遇到干旱问题。这句话强调了水的重要性和星星数量对国家的影响。

《史记·八书·天官书》通过描述不同的天体和它们的象征意义,展现了古人对天文现象的理解和解释。这些解释不仅具有科学价值,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信仰和价值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