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遵之。后十四世,至帝孔甲,淫德好神,神渎,二龙去之。其后三世,汤伐桀,欲迁夏社,不可,作夏社。后八世,至帝太戊,有桑谷生于廷,一暮大拱,惧。伊陟曰:“妖不胜德。”太戊修德,桑穀死。伊陟赞巫咸,巫咸之兴自此始。后十四世,帝武丁得傅说为相,殷复兴焉,称高宗。有雉登鼎耳雊,武丁惧。祖己曰:“修德。”武丁从之,位以永宁。后五世,帝武乙慢神而震死。后三世,帝纣淫乱,武王伐之。由此观之,始未尝不肃祗,后稍怠慢也。

周官曰,冬日至,祀天于南郊,迎长日之至;夏日至,祭地祗。皆用乐舞,而神乃可得而礼也。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祭其疆内名山大川。四渎者,江、河、淮、济也。天子曰明堂、辟雍,诸侯曰泮宫。

《史记·八书·封禅书》翻译

原文:禹遵之。后十四世,至帝孔甲,淫德好神,神渎,二龙去之。其后三世,汤伐桀,欲迁夏社,不可,作夏社。后八世,至帝太戊,有桑谷生于廷,一暮大拱,惧。伊陟曰:“妖不胜德。”太戊修德,桑穀死。伊陟赞巫咸,巫咸之兴自此始。后十四世,帝武丁得傅说为相,殷复兴焉,称高宗。有雉登鼎耳雊,武丁惧。祖己曰:“修德。”武丁从之,位以永宁。后五世,帝武乙慢神而震死。后三世,帝纣淫乱,武王伐之。由此观之,始未尝不肃祗,后稍怠慢也。

译文:大禹遵循这一传统。经过十四代皇帝到孔甲时,他沉溺于神道,使神灵受亵渎,两条神龙离开了他。此后三代,商汤攻伐夏桀,想迁夏社不可行,因此建立了夏社。再经过八代,到太戊时,有桑谷生在宫廷里,一个晚上就长成了大拱的树,太戊感到恐惧。伊陟说:“妖物不能战胜功德。”太戊修养品德,桑树枯死了。伊陟辅佐巫咸,巫咸的兴起就从这里开始。第十四代,武丁得到傅说做宰相,殷国重新兴盛,被尊称为高宗。有一只鸟登上鼎耳叫,武丁感到恐惧。祖己说:“要修养德行。”武丁听从了他的话,王位得以长久安定。第五代,帝武乙轻视神灵而死于地震。第三代,帝纣荒淫无道,周武王讨伐他。由此看来,起初并没有不恭敬神灵,后来逐渐怠慢了。

注释与赏析

  1. 禹遵之:此句表达了古代帝王继承先王的传统和规矩,如大禹遵循了先代帝王的礼制。
  2. 淫德好神:描述了孔甲对神道的过度崇拜和追求。
  3. 修德:表明太戊重视修身养德,修正错误。
  4. 祖己曰:反映了祖己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谨慎态度和教导君主修德行善的重要性。
  5. 伊陟赞巫咸:展示了伊陟辅佐巫咸的历史事件,强调了贤者在治国理政中的作用。
  6. 武丁从之:描绘了武丁能够听从他人建议,采纳正确意见的行为。
  7. 位以永宁:说明太戊的王位能够持续安稳。
  8. 祖己曰:此处重复使用了“祖己”一词,可能是为了加强其教诲或提醒的重要性。
  9. 伊陟辅佐巫咸:强调了贤臣对国家治理的重要作用。
  10. 武丁从之:体现了君主在面对国家大事时,需要听取并接受正确的建议的重要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