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后人有上书欲通褒斜道及漕事,下御史大夫张汤。汤问其事,因言:“抵蜀从故道,故道多阪,回远。今穿褒斜道,少阪,近四百里,而褒水通沔,斜水道渭,皆可以行船漕。漕从南阳上沔入褒之绝水至斜,间百余里,以车转,从斜下下渭。如此,治中之谷可致,山东从沔无限,便于砥柱之漕。且褒斜材木竹箭之饶,拟于巴蜀。”天子以为然,拜汤子印为汉中守,发数万人作褒斜道五百余里。道果便近,而水湍石,不可漕。

其后庄熊罴言:“临晋民愿穿洛以溉重泉以东万余顷故卤地。诚得水,可令亩十石。于是为发卒万余人穿渠,自征引洛水至商颜山下。岸善崩,乃凿井,深者四十余丈。往往为井,并下相通行水。水颓以绝商颜,东至山岭余里间。井渠之生自此始。穿渠得龙骨,故名曰龙首渠。作之十余岁,渠颇通,犹未得其饶。

def translation():    
# Translate the text into English    
pass    
    
# Print the translated text    
translation()    

注释

翻译:

  • 史记·八书·河渠书:这是《史记》中关于水利设施的记载,包括对河流和水利工程的讨论。
  • 其后人有上书欲通褒斜道及漕事:有人上书提议要开通从褒县到斜谷的交通路线,并涉及漕运问题。
  • 下御史大夫张汤:将此建议交给御史大夫张汤处理。
  • 抵蜀从故道,故道多阪、回远:原本的通道有很多坡度和弯道,非常遥远。
  • 今穿褒斜道,少阪,近四百里:现在开凿的褒斜道虽然坡度小,但距离只有四百里,相对容易一些。
  • 而褒水通沔,斜水道渭,皆可以行船漕:通过褒水和斜水,都可以用船运送货物。
  • 漕从南阳上沔入褒之绝水至斜,间百余里,以车转,从斜下下渭:利用南阳的水路运输物资,经过褒水中游进入斜谷,然后经过一百多里的距离,再由车转向下游的渭水。
  • 如此,治中之谷可致:如果这样的运输方式可行,就可以获得大量的粮食。
  • 山东从沔无限:山东地区可以从沔水运输无尽的物资。
  • 便于砥柱之漕:这样比经过砥柱峡谷更为便利。
  • 且褒斜材木竹箭之饶,拟于巴蜀:而且褒斜地区的木材、竹子和箭矢的丰富程度,堪比巴蜀地区。
  • 天子以为然:汉武帝认为这个建议是正确的。
  • 拜汤子印为汉中守,发数万人作褒斜道五百余里:任命张汤的儿子张印为汉中太守,动员数万人在褒斜道上修建道路五百多里。
  • 道果便近,而水湍石,不可漕:这条道路确实方便,但是水流湍急,石头多,不能漕运。
  • 其后庄熊罴言:后来庄熊罴也提出建议。
  • 临晋民愿穿洛以溉重泉以东万余顷故卤地:临晋的百姓愿意挖穿洛水来灌溉重泉以东一万亩盐碱地。
  • 诚得水,可令亩十石:如果能引水过来,可以使每亩田地产量达到十石。
  • 于是为发卒万余人穿渠,自征引洛水至商颜山下:于是动员一万多人开挖渠道,从洛水开始引水直到商颜山脚下。
  • 岸善崩,乃凿井:河岸容易崩塌,就开挖了深井。
  • 深者四十余丈:最深的井有四十余丈深。
  • 往往为井,并下相通行水:经常挖掘许多井,井与井之间互相连通,以便流水通行。
  • 水颓以绝商颜,东至山岭余里间:由于水流的冲击,商颜山被冲毁了,向东延伸到山岭以外大约一里的地方。
  • 井渠之生自此始:从此有了井渠灌溉系统。
  • 穿渠得龙骨,故名曰龙首渠:在开挖渠道时发现了龙骨,所以这条渠道被称为“龙首渠”。
  • 作之十余岁,渠颇通,犹未得其饶:经过十多年的建设,渠道已经相当畅通,但还没有得到丰富的水资源。

赏析

这段文字主要讲述了汉武帝时期为了解决漕运问题和改善灌溉条件,决定打通一条新的运输道路——褒斜道的故事。该文详细描述了这项工程的难度和挑战,以及最终的成功。同时,文章还提到了庄熊罴的建议和实际行动,展现了当时人们的努力和智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