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郑当时为大农,言曰:“异时关东漕粟从渭中上,度六月而罢,而漕水道九百余里,时有难处。引渭穿渠起长安,并南山下。至三百余里,易漕,度可令三月罢;而渠下民田万余顷,又可得以溉田:此损漕省卒,而益肥关中之地,得谷。”天子以为然,令齐人水工作法伯表,悉发卒数万人穿漕渠,三岁而通。通,以漕,大便利。其手漕稍多,而渠下之民得以溉田矣。

其后河东守番系言:“漕从山东西,岁百余万石,更砥柱之限,败亡甚多,而亦烦费。穿渠引汾溉皮氏、汾阴下,引河溉汾阴、蒲板下,度可得五千顷。五千顷故尽河蠕弃地,民茭牧其中耳,今溉田之,度可得谷二百万石以上。谷从渭上,与关中无异而砥柱之东可无复漕,天子以为然,发卒数万人作渠田。数岁,河移徙,渠不利,则田者不能偿种。久之,灌东渠田废,予越人,令少府以为稍入。?

翻译和注释

翻译:
是时郑当时为大农,言曰:“异时关东漕粟从渭中上,度六月而罢,而漕水道九百余里,时有难处。引渭穿渠起长安,并南山下。至三百余里,易漕,度可令三月罢;而渠下民田万余顷,又可得以溉田:此损漕省卒,而益肥关中之地,得谷。”天子以为然,令齐人水工作法伯表,悉发卒数万人穿漕渠,三岁而通。通,以漕,大便利。其手漕稍多,而渠下之民得以溉田矣。

注释:

  • 郑当时: 西汉时期担任过大农的官员。
  • 关东漕粟: 指的是从关东地区向长安运输的粮食。
  • 渭中: 指渭河中流一带,是古代一个重要的粮仓区域。
  • 度六月而罢: 表示运输周期大约为六个月。
  • 引渭穿渠: 引渭河水修建渠道,以便运输粮食。
  • 长安: 古都名,今陕西省西安市。
  • 南山下: 引渭河水通过山体下方。
  • 三百余里: 漕渠全程约为九百多公里。
  • : 漕运,古代一种水上运输方式。
  • 法伯表: 指负责组织施工的水工工程师。
  • 悉发卒数万人: 动员了大量的士兵进行建设。
  • 三年而通: 经过三年的时间,漕渠工程完成。
  • 漕以利: 漕运变得方便。
  • 手漕稍多: 人工运输粮食逐渐增多。
  • 溉田: 给田地灌溉。

赏析

这篇文章详细记录了古代水利工程的建设情况,展示了古代水利技术在促进农业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特别是郑国的漕渠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关中的交通和灌溉条件,不仅提高了当地的粮食产量,也为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文章反映了古人对于水利重要性的认识和重视,同时也体现了当时科技和工程水平的进步。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的工程技术,还能深刻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对国家发展的执着追求。这种精神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极高的借鉴意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