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是之后,严助、朱买臣等招来东瓯,事两越,江淮之间萧然烦费矣。唐蒙、司马相如开路西南夷,凿山通道千馀里,以广巴蜀,巴蜀之民罢焉。彭吴贾灭朝鲜,置沧海之郡,则燕齐之间靡然发动。及王恢设谋马邑,匈奴绝和亲,侵扰北边,兵连而不解,天下苦其劳,而干戈日滋。行者赍,居者送,中外骚扰而相奉,百姓抏弊以巧法,财赂衰秏而不赡。入物者补官,出货者除罪,选举陵迟,廉耻相冒,武力进用,法严令具。兴利之臣自此始也。
其后汉将岁以数万骑出击胡,及车骑将军卫青取匈奴河南地,筑朔方。当是时,汉通西南夷道,作者数万人,千里负担馈粮,率十馀锺致一石,散币于邛僰以集之。数岁道不通,蛮夷因以数攻,吏发兵诛之。悉巴蜀租赋不足以更之,乃募豪民田南夷,入粟县官,而内受钱于都内。东至沧海之郡,人徒之费拟于南夷。又兴十万馀人筑卫朔方,转漕甚辽远,自山东咸被其劳,费数十百巨万,府库益虚。乃募民能入奴婢得以终身复,为郎增秩,及入羊为郎,始于此。
下面是对《史记·八书·平准书》的逐句翻译和赏析:
- 诗句释义:自是之后,严助、朱买臣等招来东瓯,事两越,江淮之间萧然烦费矣。
- 译文:从此以后,严助、朱买臣等人招抚了东瓯,处理两越事务,江淮之间的事务变得繁杂而耗费。
- 关键词:“自是之后”,“严助”、“朱买臣”
- 注释:这里的“自是之后”指的是从某个特定的时间点开始,具体指汉武帝时期。严助和朱买臣是在汉武帝时期被召用,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招抚和安抚东瓯(今天的浙江温州地区),以及管理两越(可能是指越南北部)的事务。
- 赏析:这句话反映了汉朝在汉武帝时期对外扩张和治理边疆的艰难。严助和朱买臣的事迹,展现了汉武帝时期的对外策略和内政调整。
- 诗句释义:唐蒙、司马相如开路西南夷,凿山通道千余里,以广巴蜀,巴蜀之民罢焉。
- 译文:唐蒙和司马相如开辟西南夷的道路,凿通了一千零九十里的山道,以便开发巴蜀地区,巴蜀的百姓因此而疲于奔命。
- 关键词:“唐蒙”、“司马相如”、“西南夷”
- 注释:唐蒙和司马相如是汉武帝时期的重要官员,他们的功绩主要体现在对西南夷地区的开拓上。西南夷是一个地理概念,大致包括今天中国云南省一带的少数民族地区。
- 赏析:这句话描述了汉朝政府为开发西南地区所做的努力,以及为此付出的代价。西南夷的开发不仅带来了经济上的收益,也带来了文化和民族交流的促进。
- 诗句释义:彭吴贾灭朝鲜,置沧海之郡,则燕齐之间靡然发动。
- 译文:彭吴贾灭亡了朝鲜,设置了沧海郡,这使得燕齐地区纷纷发动。
- 关键词:“彭吴贾”、“朝鲜”、“沧海之郡”
- 注释:彭吴贾是汉武帝时期的将领,他在征服朝鲜之后设置了沧海郡,这是汉朝在东北亚设立的第一座行政机构。沧海郡的设立,使得燕齐地区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各地纷纷响应。
- 赏析:这句话反映了汉朝通过军事行动在东北亚建立统治的影响,同时也展现了汉军在当地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 诗句释义:及王恢设谋马邑,匈奴绝和亲,侵扰北边,兵连而不解,天下苦其劳,而干戈日滋。
- 译文:到了王恢设谋马邑的时候,匈奴断绝了与汉朝的和亲关系,侵扰了北部边境,两国的战争持续不断,让天下人感到疲惫不堪,同时战争带来的损耗越来越大。
- 关键词:“王恢”、“马邑”、“匈奴”、“和亲”
- 注释:马邑是今甘肃武威市的一个县城,王恢在这里设计了一个计谋,目的是诱使匈奴进入陷阱。然而,这个计谋最终失败了,导致匈奴与汉朝的关系破裂。
- 赏析:这句话反映了汉朝与匈奴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及汉朝为维持边防所采取的军事行动。同时,这句话也揭示了汉朝在外交策略上的失败。
- 诗句释义:行者赍,居者送,中外骚扰而相奉,百姓抏弊以巧法,财赂衰耗而不赡。
- 译文:出行的人需要携带财物,居住的人要送行礼物,国内外都因此骚动不已,相互奉承,老百姓穷困潦倒地依靠巧取豪夺的方式生活,财富流失严重却难以维持生计。
- 关键词:“行者”、“赍”(持物行进)、“居者”、“送”(送别)、“骚扰”(骚动)、“奉”(侍奉)、“抏敝”(困窘)、“财赂”(财物和贿赂)、“衰耗”(耗尽)
- 注释:这句话描绘了汉朝对外战争和经济压力下的社会状况,民众为了生计不得不依赖不正当的手段,国家的财政负担日益沉重。
- 赏析:这句话深刻反映了汉朝时期的政治和社会矛盾,揭示了战争带来的破坏以及对普通百姓生活的严重影响。
- 诗句释义:入物者补官,出货者除罪,选举陵迟,廉耻相冒,武力进用,法严令具。兴利之臣自此始也。
- 译文:那些能够提供物资来补充国家的人可以获得官职,那些能够贩卖货物以换取自由的人可以免除罪责,选拔人才的标准逐渐降低,廉洁和耻辱的观念被淡化,武力成为晋升的途径,法令和规定变得更加严格。这些政策的实施标志着兴起利益的追求者们的开始。
- 关键词:“入物者补官”、“出货者除罪”、“选举陵迟”、“廉耻相冒”、“武力进用”、“法严令具”、“兴利之臣”、“自此始”
- 注释:这句话概括了西汉中期以来的一系列政治改革措施及其后果。这些措施旨在调整社会结构、加强国家机器、改善民生,但同时也引发了道德沦丧、贪腐成风等问题。
- 赏析:这句话总结了西汉中期以后的政治特点,揭示了当时政治改革的方向和面临的挑战。同时,它也反映了社会风气的变化和政治制度的弊端。
《史记·八书·平准书》是一篇内容丰富的文献,它不仅记录了汉武帝时期的重要政策和事件,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政治氛围。这些内容对于我们理解西汉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