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公孙弘以春秋之义绳臣下取汉相,张汤用峻文决理为廷尉,于是见知之法生,而废格沮诽穷治之狱用矣。其-明-年,淮南、衡山、江都王谋反迹见,而公卿寻端治之,竟其党与,而坐死者数万人,长吏益惨急而法令明察。

当是之时,招尊方正贤良文学之士,或至公卿大夫。公孙弘以汉相,布被,食不重味,为天下先。然无益于俗,稍骛于功利矣。

其明年,骠骑仍再出击胡,获首四万。其秋,浑邪王率数万之众来降,于是汉发车二万乘迎之。既至,受赏,赐及有功之士。是岁费凡百馀巨万。

初,先是往十馀岁河决观,梁楚之地固已数困,而缘河之郡堤塞河,辄决坏,费不可胜计。其后番系欲省底柱之漕,穿汾、河渠以为溉田,作者数万人。郑当时为渭漕渠回远,凿直渠自长安至华阴,作者数万人。朔方亦穿渠,作者数万人:各历二三期,功未就,费亦各巨万十数。

诗句解读

第一句

原文:自公孙弘以春秋之义绳臣下取汉相
注释: 公孙弘利用儒家的《春秋》之学来治理群臣,从而获得汉朝丞相的职位。
赏析: 这里的“春秋之义”指的是春秋时期的正统思想或原则,公孙弘通过这种方式来规范和控制臣子的行为,体现了他的政治手腕和政治理念。

第二句

原文:张汤用峻文决理为廷尉
注释: 张汤使用严格法律来审理案件,担任了廷尉一职。
赏析: “峻文决理”意味着张汤处理案件时态度严厉、判决严格,显示出他执法的坚决和果断。

第三句

原文:于是见知之法生,而废格沮诽穷治之狱用矣。
注释: 由此产生了严格的告发制度,以及废止了因个人情绪而随意判罪的诉讼程序(格沮),并开始重视对极端言论的追究。
赏析: “见知”可能指的是公开的揭发和举报,而“格沮”则是阻止人们随意诬陷他人,反映出法律更加重视程序正义。

第四句

原文:其-明-年,淮南、衡山、江都王谋反迹见,而公卿寻端治之,竟其党与,而坐死者数万人,长吏益惨急而法令明察。
注释: 明年夏天,淮南王、衡山王、江都是谋反者的迹象出现,公卿大臣因此开始追究他们的同党,导致数万人死亡,官员们对此愈发严厉且法令更加明晰。
赏析: 这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激烈,以及政府为了维护统治秩序所采取的强硬措施。

第五句

原文:当是之时,招尊方正贤良文学之士,或至公卿大夫。
注释: 在那个时候,朝廷招揽了尊重正直、贤良及文学才能的人士,其中一些人甚至达到了公卿大夫这样的高官地位。
赏析: 这表明当时的朝廷非常重视文化教育和政治人才的培养,试图通过吸纳贤能之士来强化自己的统治基础。

第六句

原文:公孙弘以汉相,布被,食不重味,为天下先。然无益于俗,稍骛于功利矣。
注释: 公孙弘担任汉朝丞相时,生活简朴,穿布衣,吃简单的食物,为天下人树立了榜样。尽管如此,他的这种做法并没有对当时社会风气产生太大影响,反而逐渐转向追求实际利益。
赏析: 这句话揭示了公孙弘虽然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但他的做法并没有完全符合当时社会的普遍价值观。

第七句

原文:其明年,骠骑仍再出击胡,获首四万。其秋,浑邪王率数万之众来降,于是汉发车二万乘迎之。既至,受赏,赐及有功之士。是岁费凡百馀巨万。
注释: 接下来的一年,骠骑将军再次攻打匈奴,斩获四万敌军首级。秋天,匈奴浑邪王带领数万民众投降,汉朝因此出动两万辆车辆迎接他们。抵达后接受赏赐,有功者受到奖赏,这一年花费超过一百万万。
赏析: 这段话描述了汉朝军队取得的一系列军事胜利,展示了汉朝的军事实力和对边疆民族的招抚政策。

第八句

原文:初,先是往十馀岁河决观,梁楚之地固已数困,而缘河之郡堤塞河,辄决坏,费不可胜计。其后番系欲省底柱之漕,穿汾、河渠以为溉田,作者数万人。郑当时为渭漕渠回远,凿直渠自长安至华阴,作者数万人;朔方亦穿渠,作者数万人:各历二三期,功未就,费亦各巨万十数。
注释: 以前有十几年之久黄河不断泛滥,梁地、楚地已经多次遭受洪水灾害,沿黄河的各郡县不断修建防洪堤坝,却屡屡被冲毁。此后,番系想要疏通底柱的运粮河渠以便灌溉田地,组织了数万人进行施工。郑当时负责修建从长安到华阴的渭水运粮河渠,同样动员了数万人进行工程。朔方郡也进行了渠道建设,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这些工程都历时两三个时期,但最终成果未能达成预期目标,耗费的资金也相当庞大。
赏析: 这段描述反映了汉代水利工程的宏伟规模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同时指出了古代工程浩大、耗时久、成本高昂的特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