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冬,楚平王卒。十三年春,吴欲因楚丧而伐之,使公子盖馀、烛庸以兵围楚之六、灊。使季札于晋,以观诸侯之变。楚发兵绝吴兵后,吴兵不得还。于是吴公子光曰:“此时不可失也。”告专诸曰:“不索何获!我真王嗣,当立,吾欲求之。季子虽至,不吾废也。”专诸曰:“王僚可杀也。母老子弱,而两公子将兵攻楚,楚绝其路。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柰我何。”光曰:“我身,子之身也。”四月丙子,光伏甲士于窟室,而谒王僚饮。王僚使兵陈于道,自王宫至光之家,门阶户席,皆王僚之亲也,人夹持铍。公子光详为足疾,入于窟室,使专诸置匕首于炙鱼之中以进食。手匕首刺王僚,铍交于匈,遂弑王僚。公子光竟代立为王,是为吴王阖庐。阖庐乃以专诸子为卿。

”`
十二年冬,楚平王卒。
十三年春,吴欲因楚丧而伐之,使公子盖馀、烛庸以兵围楚之六、灊。

译文:
十二年冬天,楚国的平王去世了。
十三年春季,吴国打算趁楚王去世的时候进攻楚国,派公子盖馀和烛庸率领军队包围楚国的六邑和灊邑。

注释:

  1. 十二年冬:指农历的一年中,十二月为冬季。
  2. 楚平王卒:楚平王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君主,他的逝世标志着楚国一段历史的结束。
  3. 十三年春:根据中国传统历法,每年的春天开始于立春这一天。
  4. 吴欲因楚丧而伐之:春秋时期,各国之间常常因各种原因发生战争或联盟,此句描述了吴国在楚王死后趁机攻击楚国的行为。
  5. 公子盖馀、烛庸以兵围楚之六、灊:盖馀和烛庸是吴国的两位公子,他们带领军队包围了楚国的两个城池。
  6. 季札于晋,以观诸侯之变:季札是一位著名的外交家,他在晋国期间观察并分析了周边国家的政治变化。
  7. 楚发兵绝吴兵后:楚国派遣军队断绝了吴国军队的退路,迫使他们在不利情况下作战。
  8. 吴公子光曰:“此时不可失也”:公子光认为这是一个不可错过的机会。
  9. 告专诸曰:“不索何获!我真王嗣,当立,吾欲求之。”:这段话反映了专诸对王位的渴望,他认为自己有继承王位的资格,并且希望吴王能够承认这一点。
  10. “母老子弱,而两公子将兵攻楚”:这句话说明了两个公子(可能是公子光和另一公子)正在积极准备进攻楚国。
  11. 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柰我何。”:专诸表达了对当前形势的认识,他认为吴国虽然外部受到楚国的威胁,但国内却缺乏有力的支持。
  12. “我身,子之身也。”:这句话表明了公子光与专诸之间的深厚友谊,两人的命运紧密相连。
  13. 四月丙子,光伏甲士于窟室:指的是公子光在特定日子带领士兵进入一个隐蔽的地方,这个窟室可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4. 谒王僚饮:谒见是古代的一种礼仪,这里可能是指公子光邀请吴王僚共饮。
  15. 王僚使兵陈于道,自王宫至光之家,门阶户席,皆王僚之亲也:这表明吴王僚非常重视这次聚会,亲自命令军队在道路上列阵,从王宫直通到公子光的住所。
  16. 人夹持铍:铍是一种兵器,这里暗示着双方军队的紧张对峙。
  17. 公子光详为足疾:公子光假装自己的脚受伤了,这是为了制造机会接近王僚。
  18. 入于窟室,使专诸置匕首于炙鱼之中以进食:这是专诸执行刺杀计划的关键时刻,他巧妙地将匕首藏在烤鱼之中,以便在不引起怀疑的情况下实施行动。
  19. 刺王僚,铍交于匈:匕首成功刺入了王僚的身体,这象征着公子光取得了胜利。
  20. 弑王僚:杀害了吴王僚,完成了整个政变的过程。
  21. 公子光竟代立为王,是为吴王阖庐:政变成功后,公子光成为了新的国王,即吴王阖庐。
  22. 阖庐乃以专诸子为卿:吴王阖庐任命专诸的儿子担任官员,显示了对家族成员的恩宠和信任。

赏析:
这段历史记载了吴国从太伯、仲雍兄弟逃亡到最终灭亡的全过程。通过分析《吴太伯世家》,我们不仅了解了吴国的发展历程,还能感受到其中的人物性格和时代背景。太伯、仲雍的故事体现了吴国的远见和勇敢,而公子光的政变则揭示了权力斗争中的智谋和勇气。此外,这段历史也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分封制向集权制的过渡,以及诸侯间的权力争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