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背吾心哉!”七年,楚公子围弑其王夹敖而代立,是为灵王。十年,楚灵王会诸侯而以伐吴之朱方,以诛齐庆封。吴亦攻楚,取三邑而去。十一年,楚伐吴,至雩娄。十二年,楚复来伐,次于乾溪,楚师败走。
十七年,王馀祭卒,弟馀眜立。王馀眜二年,楚公子弃疾弑其君灵王代立焉。四年,王馀眜卒,欲授弟季札。季札让,逃去。于是吴人曰:“先王有命,兄卒弟代立,必致季子。季子今逃位,则王馀眜后立。今卒,其子当代。”乃立王馀眜之子僚为王。
诗句:
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背吾心哉!”
译文:
季札初次出使时,曾到过齐国的徐国。徐国的国君非常喜欢季札的宝剑,但不敢明说。季札心里明白,因为是出使的国家,所以没有献上宝剑。当他回到徐国时,徐国的国君已经去世了,于是季札就摘下自己的宝剑,系在徐国君墓的树上后离去了。随从的人问:“徐君已经死了,还有谁会给他呢?”季札回答:“不是这样的。当初我心里早就已经答应他了,难道因为徐君已经死了而违背我当初的心意吗?”
关键词注释:
- 季札 (Ji Zha): 春秋时期的吴国人,是吴王寿梦的儿子,吴国的重臣和著名的贤臣。
- 北过徐君: 前往北方路过徐国。
- 徐君: 春秋时期徐国的君主,喜好季札的宝剑。
- 心知之: 心里清楚。
- 为使上国: 因为要去的是国家。
- 未献: 没有献上宝剑。
- 还至徐: 回到徐国。
- 已死: 已经去世。
- 乃解其宝剑: 于是解开自己佩带的宝剑。
- 系之徐君冢树而去: 将宝剑系在徐君墓的树上离开。
- 从者: 随行的人。
- 曰: 说(告诉)。
- 不然: 不是这样。
- 先王有命: 按照先王的命令。
- 兄卒弟代立: 兄长去世,弟弟继承王位的规矩。
- 必致季子: 一定要让季札回来。
- 季子今逃位: 季札现在已经逃避了自己的位置。
- 王馀眜: 王余眜(Yùhóng),即吴王余祭的弟弟。
- 弃疾: 楚国太子名。
- 灵王: 楚国国王熊执疵的谥号,熊执疵死后被追尊为灵王。
- 王馀眜二年: 王余眜登基后的第二年。
- 楚公子弃疾弑其君灵王代立: 楚国太子名弃疾弑杀了他的哥哥楚灵王并篡夺了王位。
- 王馀眜卒: 王余眜去世。
- 欲授弟季札: 打算把王位传给弟弟季札。
- 季札让,逃去: 季札推辞,逃跑了。
- 遂: 最终。
- 立王馀眜之子僚为王: 于是就立王余眜的儿子僚为国王。
赏析:
这首诗通过讲述季札的故事,反映了古代礼法和忠诚的复杂性。诗中表现了季札对国家的忠心和对兄弟的承诺,同时也展现了他在面对权力和责任时的困境与决断。通过季札的行为,我们可以体会到古代中国社会对于忠诚、荣誉和家族责任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