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鲁,遂使齐。说晏平仲曰:“子速纳邑与政。无邑无政,乃免于难。齐国之政将有所归;未得所归,难未息也。”故晏子因陈桓子以纳政与邑,是以免于栾高之难。
去齐,使于郑。见子产,如旧交。谓子产曰:“郑之执政侈,难将至矣,政必及子。子为政,慎以礼。不然,郑国将败。”去郑,适卫。说蘧瑗、史狗、史鰌、公子荆、公叔发、公子朝曰:“卫多君子,未有患也。”自卫如晋,将舍于宿,闻钟声,曰:“异哉!吾闻之,辩而不德,必加于戮。夫子获罪于君以在此,惧犹不足,而又可以畔乎?夫子之在此,犹燕之巢于幕也。君在殡而可以乐乎?”遂去之。文子闻之,终身不听琴瑟。
适晋,说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曰:“晋国其萃于三家乎!”将去,谓叔向曰:“吾子勉之!君侈而多良,大夫皆富,政将在三家。吾子直,必思自免于难。”
《史记·三十世家·吴太伯世家》是一篇记录春秋时期吴国历史的文章,主要讲述了吴王太伯的事迹。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释义及赏析:
诗句:去鲁,遂使齐。说晏平仲曰:“子速纳邑与政。无邑无政,乃免于难。齐国之政将有所归;未得所归,难未息也。”
注释:离开鲁国后,就去齐国了。他向齐国的大夫晏平仲游说,说:“您尽快收受封地和政权吧!没有封地和政权,就免于危难。齐国的政权将来会有一个归属的,如果没有归宿,危难就不会停止下去。”
赏析:这段话体现了太伯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主动承担起重任的精神。他明白在乱世中,只有拥有强大的实力,才能避免被他人吞并的命运。同时,这也显示了他深谋远虑和深思熟虑的性格。
诗句:去齐,使于郑。见子产,如旧交。谓子产曰:“郑之执政侈,难将至矣,政必及子。子为政,慎以礼。”
注释:离开齐国之后,他去到了郑国。见到子产,就像老朋友一样。他对子产说:“郑国的执政奢侈,灾难即将到来。政权一定会落到你头上。你执政的时候,一定要小心谨慎,遵守礼节。”
赏析:这段话反映了太伯对郑国政治局势的担忧。他认为郑国内的执政者过于奢侈,可能会引发内乱,而他本人则认为应该更加谨慎地处理政事。这种忧国忧民的思想,展现了他的高尚品质。
诗句:去郑,适卫。说蘧瑗、史狗、史鰌、公子荆、公叔发、公子朝曰:“卫多君子,未有患也。”自卫如晋,将舍于宿,闻钟声,曰:“异哉!吾闻之,辩而不德,必加于戮。”夫子获罪于君以在此,惧犹不足,而又可以畔乎?夫子之在此,犹燕之巢于幕也。君在殡而可以乐乎?”遂去之。文子闻之,终身不听琴瑟。
注释:离开郑国之后,去了卫国。他劝说蘧瑗、史狗、史鰌、公子荆、公叔发、公子朝等人,说:“卫国有很多贤人君子,没有祸患。”当他从卫国去晋国时,将要在宿县住宿,听到钟声,他说:“很奇怪!我听人说,善于辩才的人如果德行不高,必定会遭到杀戮。您因为得罪国君而在这里,还担心不够吗?又怎么能叛离呢?您在这里就好比燕子筑巢在帷幕上一样。国君在丧期内还可以快乐吗?”于是离开了那里。文子听说了这件事后,一辈子都不再弹琴了。
赏析:这段话反映了太伯对卫国内部政治状况的担忧。他觉得卫国内部的政治环境并不理想,有太多的权臣,而且他们的德行也不高。因此,他担心这些权臣可能会发动政变,从而给卫国带来更大的祸患。同时,他也意识到在这种环境下,自己的处境非常危险,甚至可能面临生命危险。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使命,而是坚定地选择了继续前行。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