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孺子元年春,田乞伪事高、国者,每朝,乞骖乘,言曰:“子得君,大夫皆自危,欲谋作乱。”又谓诸大夫曰:“高昭子可畏,及未发,先之。”大夫从之。六月,田乞、鲍牧乃与大夫以兵入公宫,攻高昭子。昭子闻之,与国惠子救公。公师败,田乞之徒追之,国惠子奔莒,遂反杀高昭子。晏圉奔鲁。八月,齐秉意兹。田乞败二相,乃使人之鲁召公子阳生。阳生至齐,私匿田乞家。十月戊子,田乞请诸大夫曰:“常之母有鱼菽之祭,幸来会饮。”会饮,田乞盛阳生橐中,置坐中央,发橐出阳生,曰:“此乃齐君矣!”大夫皆伏谒。将与大夫盟而立之,鲍牧醉,乞诬大夫曰:“吾与鲍牧谋\共立阳生。”鲍牧怒曰:“子忘景公之命乎?”诸大夫相视欲悔,阳生前,顿首曰:“可则立之,否则已。”鲍牧恐祸起,乃复曰:“皆景公子也,何为不可!”乃与盟,立阳生,是为悼公。悼公入宫,使人迁晏孺子于骀,杀之幕下,而逐孺子母芮子。芮子故贱而孺子少,故无权,国人轻之。

译文:
晏孺子元年春,田乞假装侍奉高昭子和国惠子,每次上朝时,他坐在高昭子的车边。他告诉高昭子说:“您得到了国君的宠信,大夫们都在感到危险,想要发动叛乱。”又对其他大夫说:“高昭子很可怕,等到他还没发动叛乱,我们就要抢先行动。”大夫们听从他的建议。到了六月,田乞和鲍牧就带领大夫们带兵进入公宫,攻打高昭子。高昭子得知此事,与国惠子一起保护公室。战斗失败后,田乞的追随者追赶高昭子,国惠子逃奔莒地,最终反杀高昭子。晏圉逃往鲁国。八月,齐国掌握了权力。田乞打败了两位相国后,派人到鲁国召见公子阳生。阳生到达齐国,秘密住在田乞家里。十月戊子日,田乞邀请大夫们说:“常之母有祭鱼豆之礼,我们来参加宴会吧!”宴会时,田乞把阳生装进袋子里,放在座位中间,然后拿出袋子,说:“这才是真正的齐君啊!”大夫们全都下跪拜见。田乞准备和大夫们盟誓并立阳生为国君,鲍牧酒醉了,田乞诬陷大夫们说:“我和鲍牧谋划共立阳生为国君。”鲍牧生气地说:“你忘记了景公的命令吗?”大夫们相互看着想要后悔,阳生上前,磕头说:“如果可以的话,就立我为国君;如果不能,就算了。”鲍牧担心会招来祸患,就又说:“都是景公的儿子,为什么不能立呢?”于是大家和田乞盟誓并立阳生为悼公。悼公入宫之后,派人把晏孺子迁移到骀地,并在幕帐中杀了晏孺子,同时驱逐了孺子的母亲芮子。芮子地位低贱而且孺子年纪小,所以没有权力,国内人轻视她。

注释:

  1. 晏孺子元年春:指的是公元前554年春季开始。
  2. 田乞:齐国的一位大臣,后来成为权臣。
  3. 高昭子:齐国的高氏家族成员之一。
  4. 国惠子:齐国的另一位贵族,与高昭子是同族关系。
  5. 常之母有鱼菽之祭:指常之母有祭祀鱼和豆类的习惯。
  6. 幸来会饮:表示希望前来饮酒聚会。
  7. 发橐出阳生:将阳生的布袋拿出来。
  8. 景公:即齐灵公,春秋时期齐国国君。
  9. 悼公:指阳生被立为国君后的名字,悼公是春秋时期宋国的君主名。
  10. 骀地:地名,位于今山东省聊城县一带。
  11. 幕帐:古代的一种帐篷,用于遮蔽和保护。
  12. 芮子:指孺子的母亲芮子,芮姓女子。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复杂的政治事件过程。首先描述了晏孺子元年春,当时齐国的政治局势紧张,田乞假借侍奉高昭子和国惠子的名义,试图控制齐国的权力。接着,通过一系列阴谋诡计,田乞成功地推翻了二相,并最终立了阳生为悼公。整个过程充满了阴谋、背叛和背叛后的忠诚。诗歌语言简练,情节曲折,描绘出了一幅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生动画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