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年,吴王阖闾伐楚,入郢。
四十七年,鲁阳虎攻其君,不胜,奔齐,请齐伐鲁。鲍子谏景公,乃囚阳虎。阳虎得亡,奔晋。
四十八年,与鲁定公好会夹谷。犁锄曰:“孔丘知礼而怯,请令莱人为乐,因执鲁君,可得志。”景公害孔丘相鲁,惧其霸,故从犁锄之计。方会,进莱乐,孔子历阶上,使有司执莱人斩之,以礼让景公。景公惭,乃归鲁侵地以谢,而罢去。是岁,晏婴卒。
五十五年,范、中行反其君于晋,晋攻之急,来请粟。田乞欲为乱,树党于逆臣,说景公曰:“范、中行数有德于齐,不可不救。”及使乞救而输之粟。
五十八年夏,景公夫人燕姬适子死。景公宠妾芮姬生子荼,荼少,其母贱,无行,诸大夫恐其为嗣,乃言愿择诸子长贤者为太子。景公老,恶言嗣事,又爱荼母,欲立之,惮发之口,乃谓诸大夫曰:“为乐耳,国何患无君乎?”秋,景公病,命国惠子、高昭子立少子荼为太子,逐群公子,迁之莱。景公卒,太子荼立,是为晏孺子。冬,未葬,而群公子畏诛,皆出亡。荼诸异母兄公子寿、驹、黔奔卫,公子驵、阳生奔鲁。莱人歌之曰:“景公死乎弗与埋,三军事乎弗与谋,师乎师乎,胡党之乎?”
诗句:“四十二年,吴王阖闾伐楚,入郢。”、“四十七年,鲁阳虎攻其君,不胜,奔齐,请齐伐鲁。”
译文: “在四十二年(前491年),吴王夫差进攻楚国,进入郢都。四十七年(前463年),鲁国阳虎攻击其君主,没有成功,逃亡至齐国,请求齐国去攻打鲁国。”
注释: “四十二年”和“四十七年”分别指的是公元前491年和公元前463年,这是春秋时期的两个重要年份。吴王夫差和鲁国阳虎都是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他们的行为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阳虎的故事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政治斗争和权力博弈。这些历史事件不仅是对当时政治情况的描述,也体现了司马迁对于历史变迁的深刻洞察和记录。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春秋时期两个著名事件的记载,展现了那个时期政治的混乱与动荡。通过描述吴国和鲁国的争斗及其背后的权力游戏,司马迁不仅再现了那个历史阶段的社会状况,也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政治斗争。这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力量,通过对具体事件的描写,展示了那个时代的历史风貌和人物性格,使得整首诗歌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那个时代人性的深刻剖析和理解。这种历史书写方式,使得《史记》成为了研究中国古代历史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