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偃十一年,自立为王。东败齐,取五城;南败楚,取地三百里;西败魏军,乃与齐、魏为敌国。盛血以韦囊,县而射之,命曰“射天”。淫于酒妇人。群臣谏者辄射之。于是诸侯皆曰“桀宋”。“宋其复为纣所为,不可不诛”。告齐伐宋。王偃立四十七年,齐愍王与魏、楚伐宋,杀王偃,遂灭宋而三分其地。
太史公曰:孔子称“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殷有三仁焉”。春秋讥宋之乱自宣公废太子而立弟,国以不宁者十世。襄公之时,修行仁义,欲为盟主。其大夫正考父美之,故追道契、汤、高宗,殷所以兴,作商颂。襄公既败于泓,而君子或以为多,伤中国阙礼义,褒之也,宋襄之有礼让也。
”`
君偃十一年,自立为王。东败齐,取五城;南败楚,取地三百里;西败魏军,乃与齐、魏为敌国。盛血以韦囊,县而射之,命曰“射天”。淫于酒妇人。群臣谏者辄射之。于是诸侯皆曰“桀宋”。“宋其复为纣所为,不可不诛”。告齐伐宋。王偃立四十七年,齐愍王与魏、楚伐宋,杀王偃,遂灭宋而三分其地。
太史公曰:孔子称“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殷有三仁焉”。春秋讥宋之乱自宣公废太子而立弟,国以不宁者十世。襄公之时,修行仁义,欲为盟主。其大夫正考父美之,故追道契、汤、高宗,殷所以兴,作商颂。襄公既败于泓,而君子或以为多,伤中国阙礼义,褒之也,宋襄之有礼让也。
译文:
君偃在十一年自立为王。他东边打败了齐国,夺取了五个城池;南边打败了楚国,夺取了三百里土地;西边打败了魏国军队,于是与齐国和魏国成为敌对国家。他把鲜血涂在丝带上做成箭囊,把箭袋悬挂起来射向天空,这种武器被称为“射天”。他沉溺于饮酒妇女之中。凡是劝谏他的大臣都被他杀害。因此诸侯们都称他为“桀宋”。他们评论说:“宋国再次被商纣王所为,不能不加以诛除。”齐国因此讨伐宋国。王偃在位四十七年,齐愍王联合魏国、楚国一起攻打宋国,杀死了王偃,随后灭亡了宋国并分割了它的土地。
太史公(司马迁)评价说:“孔子曾称赞‘微子离开王位而走,箕子被迫做了奴仆,比干因谏而被处死,这是殷商有三位仁人。’春秋时期讥讽宋国动乱从宣公废除太子改为立弟弟开始,这个国家因此不安持续了十代。襄公时代,他修养道德仁义,想要成为盟主。他的大夫正考父认为他很好,因而追述了契、汤、高宗的事迹,殷商因此而兴盛,作了《商颂》。襄公在泓水之战中失败,而君子有人认为过多了,这表示中原地区缺少礼仪和道义,予以表扬,因为宋襄公有礼貌谦让。”
注释:
- 微子开:商朝帝乙的长子而纣王的庶兄。
- 纣:指商纣王。
- 祖伊:殷王朝臣。
- 周西伯昌:指周文王。
- 微子:商朝的后代。
- 箕子:商朝的后代。
- 比干:商朝的后代。
- 纣王:商纣王。
- 微子启:商朝的先君,微子的后代。
- 宋君偃:宋国的君主。
- 商纣王无道:形容商纣王残暴无道。
- 三仁:指微子、箕子和比干的合称为“三仁”。
- 鸿范九畴:古代文献中的治国方略。
- 周武王灭商后:指的是周武王消灭商朝后的情况。
- 管叔鲜、蔡叔度和霍叔处:指当时掌握兵权的三个贵族。
- 周成王:周武王的儿子,年幼继位。
- 周公旦:周成王的叔父,后来辅佐周成王治理国家。
- 三监:指管叔鲜、蔡叔度和霍叔处的合称。
赏析:
本篇通过叙述宋国的覆灭,展现了周王朝衰败的历史过程,同时通过对微子的描写,揭示了忠臣不仕乱世的高尚情操和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文中通过具体事件展示了君王的残暴以及随之而来的民不聊生、内乱不止的局面,最终导致国家分崩离析的命运。通过对比周文王的仁政和宋君偃的无道,文章表达了对贤明君主的赞颂以及对暴政的批判。